七點零五分修正,如果提前閱讀的小夥伴,可以重新載入修正錯亂

望聞問切四診源於《黃帝內經》。

1.望診:包括觀神色、察形態、辨舌苔。

觀神色者,如《靈樞·五色》、《靈樞·五閱五使》和《靈樞·五色》所載,這些在臨床上都很有意義。

察形態者,是察看人的骨肉面板而推斷病情,在臨床上虛實是錯綜複雜的,只有知其常,才能達其變。

辨舌苔者,如《素問·熱論》、《素問·刺熱論》和《靈樞》所載等等。

2.聞診:包括聞聲和嗅氣味。

聞聲音者,是聽患者的聲音而診斷病情。

其次是嗅氣味,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腎病其臭腐。

3.問診:問訊患者的自覺症狀,以診斷病情。

4.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黃帝內經》言切脈最詳,主要為:

&nbsp1三部九候法:即分頭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nbsp2人迎寸口脈法:即兼診人迎和寸口兩處之脈,互相比較。

&nbsp3調息法:即調醫者之呼吸,診病人之脈候。

&nbsp4謂胃氣脈:脈象之中有無胃氣,至關重要,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nbsp5六綱脈:《黃帝內經》所載脈象很多,如浮、沉、遲、數、虛、實、滑、澀、長、短、弦、細、微、濡、軟、弱、散、緩、牢、動、洪、伏、芤、革、促、結、代、大、小、急、堅、盛、躁、疾、搏、鉤、毛、石、營、喘等等。但常以六脈為綱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膚:膚泛指全身肌膚,按肌膚而協助診斷的內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彈之“等等。但論之最詳細的是切尺膚。因為脈象與尺膚有必然的聯絡,故診病時亦可互相配合。

摺疊治則學說

研究治療法則的學說稱治則學說。

1.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皆言預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傳變。

2.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者,是告誡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因地制宜者,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別。而《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東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詳,如東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藥;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針;中央之域,治宜導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問·五常政大論》和《素問·徵四失論》所載。

3.標本先後: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後施治。有關標本先後施治的大法在《素問·標本病傳論》中敘述最詳。

4.治病求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於本。“

5.因勢利導: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

6.協調陰陽:此為治療之大法要義。

7.正治反治:正治亦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比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類。

8.適事為度: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於虛實兼雜之症,尤其應當審慎。切記“無盛盛,無虛虛“,即使用補,也不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