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川達安答應的太快了,絲毫不給長船貞親做辯的機會,看到現在戶川達安應下此事,以及秀家在一旁奸計得逞的笑容,長船貞親的臉上落下的無奈的神情。

好在自己家有幾斤米秀家心知肚明,因此對著長船貞親和戶川達安說道“先由肥後負責荒川西岸的主城郭的擴建工程吧,外丸、出丸、城下町、惣構、東丸、花積丸什麼的先不動工。

大坂城的修築到如今已經7、8年了,不還在進行三之丸的修築嗎,你只要能在5年內完成主郭的修築任務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好在我的巖付城是梯郭式城堡,每個城垣與其他城垣相對獨立,不似大坂城輪郭式城堡,需要對最外層城垣大致範圍的土地進行整體夯實之後才能開始壘砌上面的本丸,進度可以快一些。”

說罷他又對著愁眉苦臉的長船貞親言道“我知道美作守擔心的是什麼,那就先把外丸、出丸等暫緩,讓肥後把主郭建築修築完成之後,再進一步論證下面的建築吧。

即便是已經建好了城下町,到時候向他們支付一筆地子錢或者讓他們在外圍再換一個更大的地皮,將他們拆到外圍去就是了。”

聽到秀家的陳述,儘管還是不願意本家開工這麼大的專案,但是也只能應下道“既然殿下心中已經有了想法,那麼便就這麼去實施吧。”

秀家點了點頭,再次看向戶川達安說道“雖說是連郭式城堡,但是本丸、奧丸本身依舊得是全城最高的,二之丸次之,三之丸等主郭再次之,外丸主郭三次之,稜角突出部略次之,出丸末之。

即便是出丸,相比較城下町街道也要有2.5米的石垣高度。因此你在修築巖付城主郭的時候,必須要提前預留好高度差。”

日本人矮小,平均身高在1.3~1.4米,這個身高2.5米的石垣高度已經夠用了,畢竟下面還有水堀部分增加了攻城的難度。

只是這樣一來,出丸高度2.5米,稜角突出部最起碼要4米,外丸主郭6米,三之丸8米,二之丸墊高10米,本丸的高度就得在12米以上。

這還只是石垣地面相比城下町墊高的高度。

聽起來很高是嗎?但是大坂城本丸的石垣從石根開始到最上面一層的天然石塊高度為32米,扣除水堀6米的深度,也有26米的高度了。

部分的櫓臺,僅僅水堀往上的部分高度就高達30米,也就是比本丸的地面多墊高了4米的石垣。

而藤堂高虎後來修築的尹賀上野城從根石到天端石都有29.7米的高度。

事實證明秀家現在所認知的連郭式城堡的本丸高度12米還是太保守了,他的家臣比他大膽的多。

最後經過戶川達安的手,在巖付城其實際建城之後,本丸石高30米,水堀深度6米,水堀往上足有24米高!

算上天守閣兩層石階的13.5米和16.3米的高度,以及五重六階天守的30米,整個天守的高度為59米,自然是比不上大坂天守那誇張的77米的高度,但是你算上本丸石垣的高度也已經高於地面84米了。(大坂城算上石垣高度超過105米)

離譜嗎?

一點都不離譜,歷史上日本城垣最高的石垣是山崎家治在贊岐國修築的丸龜城,石垣高度達到了恐怖的60米!

這已經不是秀家當年贊岐之戰時候攻破的丸龜城了,要知道丸龜城也是一座平山城,它的夯土層是平地上從無到有夯築的,而60米的高度甚至是很多本丸天守的最高高度了。

要知道這可是在勞動生產力低下的戰國時代,擁有一座高於地面80餘米的建築,已經是一件極為震撼的事兒了。

確定了巖付城修築的具體設計方案,但是其修築的工藝還沒有結束討論,秀家在櫓臺射擊,石垣修築的工藝上野插了一手。

最重要的石垣壘砌的工藝的問題,向秀家這樣的整個城池算是在水沼中建立起來的城池,他的根基很容易受到水堀中流水的沁透導致裡面的夯土鬆軟。

而夯土一旦出現鬆軟道一定程度,他自己不上進就算了,很容易拉著切上上面的石垣一起出現垮塌。

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江南、福建建築時候的神器——木樁了。

說著秀家便又拿出一幅圖紙,是石垣的橫切面圖,只見在整個石垣和夯土的底下被秀家等距離的插下了木樁,在夯土層之下還有橫向佈局的木樁,縱向和水平的木樁會用木釘連線。

整個木樁嵌入地底5米以上,夯土內還有3米,水平木樁以8米為長款在整個夯土層地步構造地基,這些縱向的地樁和水平面的樁木正是巖付城穩固的秘密所在。

整個夯土層地步插入嵌入地底的木樁就好似插入地底深處的地樁一樣,用以給整個夯土上建築承重。

靠近水堀一線的水平的木樁佈置的更加密集,幾乎是不留縫隙的沿著城池十字形排布,這些橫木會承載石垣的主要重量,一段嵌入夯土層與夯土的垂直木樁相連,一邊至少延伸至水堀內3米。

到時候水堀地步延伸的部分以及整個石垣主體部分都將壘砌在這幾個水平樁木之上。

由於石垣是梯形的,因此這裡還需要增加不同長度,階梯式的垂直的樁木嵌入地下,以增加水平方向的抗拉力。

而且因為他們是嵌入地下的或者靠近水源的,為了防止木材被腐壞,所用的必然是松木,因為松木密度大硬度高,在水中不易被腐蝕。

恰好秀家現在的封地離東北和蝦夷很近,蝦夷又是秀家的勢力範圍,擁有穩固的松木獲取方式。

若還是在原來的備前,秀家可不敢上這麼奢侈的築城工藝。

在石垣的轉交還要用到算木積承受石垣的邊角的受力。所謂算木積,類似於我們玩的層層疊積木的壘砌方式,相當於是將直角兩邊的受力穩定的傳達到腳步。

這些只是歷史上江戶時代修築城池石垣時候常見的技術手段,只是當下還沒有成熟罷了,接下來秀家要拿出來的才是真正的大殺器。

秀家抬頭看向長船貞親問道“我當你在國府臺、千葉築的陶器和磚石燒製爐都修好了嗎?”

這是秀家離開巖付前邊交代的事兒,長船貞親見秀家詢問,便開口說道“臣下不知在國府臺設定看了磚石、陶器燒製的工坊,臣下在下野的栃木、上野的館林也設定燒製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