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日本予朝鮮招諭文書(第1/3頁)
章節報錯
然而好時光永遠是這麼短暫,謊言終有要被戳破的時候。
當日宴請結束之後,秀吉帶著關東及羽奧大名前往京都,準備在律令制體制下,對這些大名進行冊封官職。
而朝鮮使者則在大坂等著拿由宗義智及景轍玄蘇翻譯的國書。
這份國書的抬頭為:日本國關白秀吉,奉書朝鮮國王閣下。
眾所周知“閣下”一般是用於平輩或者上級對下級稱呼,一般絕對不會出現在兩國往來的國書中。即便是大明朝寫給朝鮮國王的國書都會使用“殿下”這一稱謂。
而這封有秀吉口述,侍從書寫的國書中,使用了“閣下”這一稱謂,無疑是秀吉對於朝鮮國王的蔑稱。
其後書寫:雁書薰誦,卷舒再三。抑本朝雖為六十餘州,比年諸國分離,亂國綱、廢世禮,而不聽朝政。
故予不甚感激,三四年之間,伐叛臣、討逆賊,及異域遠島,悉歸掌握。竊桉予事蹟,微陋小臣也。
雖然,予當於脫胎之時,慈母夢日入懷中。相式曰:“日光所及,無不照臨。壯年必八表聞仁風,四海蒙威名者。其何疑乎?”
這份書信是有秀家作為代表,向朝鮮官方誦讀的。因為整個豐臣高層中,只有秀家漢學素養出眾而聞名。
秀家雖然聽不懂朝鮮話,不過在當時的日本和朝鮮,整個上層在文字書信上依舊是向心與中國的,因此在文字書信上普遍使用漢子。
當秀家在大坂城中唸到這裡的時候,依舊被秀吉的無恥震驚了。別說秀家了,就連坐在對坐的朝鮮使者都嚇了一跳,這個故事怎麼聽著像明朝太祖朱重八的故事呢?
朝鮮速來敬仰明朝,把明朝一直當爸爸似的供著,就算是他們國內的太祖李成桂都不敢用這樣的故事神話自己。
結果到了小邦日本,並非名義上國君,在朝鮮人眼中僅僅是國相的秀吉居然敢套用這樣的神話故事,事實上是僭越的。
彼時下面已經開始議論紛紛,朝鮮副使金成一就欲發作,被一旁的正使黃允吉攔下。
這國書中的問題何止這一處,開頭的閣下就讓朝鮮人很不爽。但是黃允吉認為朝鮮人要講究禮數,不應該貿然打斷秀家的誦讀,待對面國書全部唸完之後再一併提出修改。
秀家雖然在後世有聽過秀吉將自己如此神話的故事,但是出處卻不得而知,誰承想到居然出自這裡。
對於秀家來說,震驚歸震驚,國書還是要繼續宣讀的。
其下繼續寫道:
依有此奇異,作敵心者自然摧滅,戰則無不勝,攻則無不取。既天下大治,撫育百姓,憐愍孤獨。故民富財足,土貢萬倍千古矣。
本朝開闢以來,朝廷盛事,洛陽壯麗,莫如是也。
到這裡文章還都是秀吉對自己吹的一通彩虹屁,秀家作為實際的統治者,最瞭解實際的經濟狀況。
實際上作為底層民眾,早就因為秀吉最近連年的國戰被拖累的苦不堪言,賦稅連年增加,都指望著天下安定之後,關白殿下大發慈悲可以減稅。
不過其中有一句“土貢萬倍千古矣”,秀吉沒說錯,只不過這邊聽不上因為民富財足,全都是因為他無休止的剝削上。
接下來秀吉在國書中話鋒一轉,其野心也逐漸暴露:
夫人生於世也,雖厲長生,古來不滿百年焉。鬱郁久居此?
予不屑國家之隔山海之遠,一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風俗於四百州!
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之中。
拋開事實不談,秀吉這幾年文學素養是有進步的,單純從那句“一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風俗於四百州!”確實寫得豪氣雲天,有當年曹丞相的味道。
可惜你沒有人家曹丞相的實力啊,最後不過是徒增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