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東西合戰(三十三)關原之戰(1)(第1/3頁)
章節報錯
出雲兵在毛利家派系內一直都屬於外圍力量,甚至比北九州筑後、豐前兵團還要靠後。
因為這裡一直都是毛利家抵禦中樞的最前線,即便是到了後來降服秀吉之後,出雲這塊地方也幾經易手。
儘管經歷了部分改革,甚至有豐臣秀吉替毛利家拔除兩川體制的頑疾,但是豪族勢力依舊是制衡毛利家發展思路的壓力。
既然豪族勢力抬頭,就不可能繞過派系鬥爭。
出雲國一直都是毛利家應對東側來犯之敵的前線,之前有伯耆眾頂在前面當炮灰,他們還能說自己是半個核心眾。
但是在後來降服於秀吉之後,出雲、備中被秀吉來回剝離、賞賜,到現在反而成了毛利家的新參眾,其地位甚至比北九州豐前眾還要低。
二宮就辰是吉川廣家的叔父沒錯,但是他是私生子啊,不然也不會去統領出雲眾去了。
眼下東軍攻的甚急,自然而然要讓炮灰先頂上去,為之後的變陣爭取時間。
二宮就辰沒有猶豫,他心裡很清楚自己在毛利家的定位。之前怕他們出雲眾搶功勞,他們的出雲眾本來就被安排在南宮山一側,眼下也都他們最適合去頂第一波。
二宮就辰走了,但是他人還沒到自己的軍陣這邊,山腰就響起來喊殺聲,山上足利軍依託樹木作為屏障或持弓、持鐵炮或投擲石塊阻止山腳下宇喜多軍的進攻。
自古以來攻山都是千難萬難的事,這也是為什麼秀家要讓宇喜多詮家擔先鋒的原因。
雖說是自己的堂兄,但是畢竟已經獨立成大名了,想要在戰後獲得一個不錯的封賞,你怎麼著也得出點力不是?
雖然從贊岐轉封安房不過7年的功夫,但是宇喜多家此次帶著上洛的主力是隨秀家北伐蝦夷的部隊,在北伐蝦夷的這幾年中,秀家有意無意的總是會插手這些軍隊的訓練,所以宇喜多家的戰鬥力還是可以保證的。
只是可惜的是,這些年宇喜多詮家全力發展領內農業和貿易,他自認為不會再發生戰爭了,所以沒有囤積夠足夠的軍備物資,甚至出賣了部分鐵炮,使得整個軍隊中的鐵炮裝備率是最低的。
好在這支攻山的隊伍中還有武藏備這樣的豐春家的常備在,可以為攻山提供火力的支援。
在作戰中,處於高處計程車兵對低處計程車兵有著很多優勢,但是對雙方的遠端火力來說處於山下計程車兵往往要比山上計程車兵有優勢的多。
因為位於山上計程車兵想要射擊需要將身體探出大部分,而山下計程車兵只需要摸一個頭就可以還擊。
讓豐臣重家攻山還有一個原因,這支軍隊中有一隻蝦夷部落兵,人數雖然不多隻有千餘眾,但是這麼優質的炮灰本來就是在攻堅戰中被消耗的物件。
沒有經歷過大開發的蝦夷地,到處都是森林和沼澤,森林作戰本來就是他們的強項。
只見蝦夷兵手持圓木盾牌護在胸前,頭部微低埋在盾牌後方,另一隻手手持一柄手斧穿梭在山林之間。片刻的功夫就已經殺到了毛利軍軍陣之前。
蝦夷兵不似日本足輕那樣背後會插著一個靠旗,再加上森林部落身材相對矮小,所以在森林中穿梭的時顯得非常靈活。
反觀毛利軍這邊,足輕手中還拿著3間長槍,長槍的長度足足有5米長,這麼長的長槍在森林裡面根本不適合作戰,還沒揮舞幾下就被蝦夷兵的一斧子帶走。
蝦夷兵身上穿著的是日本淘汰下來的片小札胴丸,重新編纂在蝦夷人的皮襖上,別看是廢物利用,在防禦力上比尋常的日本足輕胴要高不少。
不過蝦夷人沒有頭盔,身上也只有上半身有甲冑,盾牌就是他們最好的防禦補充。
這個時候的武士使用的近戰兵器還是以長槍為主,但是在森林裡面即便是武士手中3米左右的長槍依舊被限制住了發揮。
部分武士拋棄了手中的長槍,開始手持武士刀和這些蝦夷兵廝殺起來。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發現,雙手持握的武士刀會被對面盾牌格擋,然後便是一斧子朝自己腰部招呼過來。
毛利家的武士們沒有經歷過蝦夷戰爭,他們現在遇到的困難,恰恰是當年秀家開拓蝦夷的時候遇到的問題。
好在當時日方士兵手中的武器存在代差,蝦夷很多部落還停留在石器時代,使用石斧和石箭。而日軍則使用精鐵武器、鐵質甲冑和鐵炮,這才算是壓服了一部分蝦夷部落。
而現在經過秀家近20年治理的蝦夷領,這些受召的蝦夷兵身上都穿了鐵扎甲的具足,手持的武器更是鐵斧,又豈是當年那麼容易對付的呢?
豈是原本手持長槍的武士還可以憑藉兵器的長度與部落兵周旋,可是地理環境的限制直接消弭了這部分優勢,使得武士都不得不棄槍與之近戰,這就造成了蠻兵一邊倒壓著毛利兵打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