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坂城羽柴三首議四國(下)(5100字)(第1/3頁)
章節報錯
秀吉將剛剛秀家提交上來的陳條和賬冊交給後面售後的侍從,並從其手中接過一份新的陳條,翻開之後對著秀家說道“詳細說一下你的想法吧,畢竟很少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建議。”
秀吉所說的想法,自然是秀家在與小早川隆景談崩後,閃過的想要用知行換來小早川獨立的主意。
儘管剛剛被秀吉陰了一手,但是秀家很快調整好姿態,向秀家解釋道“毛利家的組織結構是比較特殊的,毛利家與其下屬大名之間的的關係介乎家臣未滿,超越從屬的階段,我想這點父親大人是瞭解的。”
“確實是這樣,毛利家的軍役組織能力是我見過最差的,在毛利元就和隆元當家的時候,憑藉威望還看不出來,但是自從毛利輝元繼承家督開始,其對於領內大名的羈縻就開始出現鬆動了。如果不是兩川還在支撐,此刻恐怕早就分家了。”
秀家的論點得到了羽柴秀吉的肯定,他笑著和自己的弟弟秀長解釋道,秀長與秀家也在一旁賠笑。
“這正是我觀點的由來,輝元當家一來,一直活在兩位叔父的陰影下,明面上毛利家在兩川的幫助下確實壯大了不少,在父親大人的攻侵下也活了下來。
但是名為家督卻無權柄的輝元必然會和兩位叔父產生嫌隙,如今三人只不過是礙於毛利元就和毛利輝元的情面罷了。
現在吉川元春隱居,毛利家依靠小早川隆景獨立支撐,輝元與兩川的矛盾全部集中在中務大輔身上,這一點中務大輔一定是有所感觸的,只是怕有愧面見父輩才苦苦支撐。”
“如果我們能在保證毛利家知行不變的前提上,勸說小早川隆景獨立,我想一定會讓其罪惡感減少不少。”
秀家把自己的想法說完,等待秀吉的回應。秀吉沉思了一會兒吸了口氣問道“我不是很明白,你這麼做不是白讓毛利家增加了知行嗎?畢竟你用的是本家的知行去換小早川隆景的獨立,哪裡起到了削弱毛利家的目的呢?”
秀家可不相信,秀吉真的看不清楚其中的彎彎道道,都是千年的狐狸,跟我這兒玩什麼聊齋啊。秀家這明顯是對秀家的第二個考題。
“原因有三,其一為為名。小早川隆景不管和毛利家有什麼矛盾,在沒有外部敢於的前提下,即便輝元再怎麼逼迫他,他都不會選擇和毛利家割席,那麼他永遠都是毛利家的家臣。
這個時候,父親大人沒有名分可以分割削弱毛利家,如果強行令毛利兩川分家就是以勢壓迫盟友,有損父親大人的英名,對本家接下來統治天下也會有不利的影響。”
“其二為義,小早川殿下本就在四國之戰中利有軍功,雖然他是作為盟軍毛利家的下屬出戰的,但是戰後不給毛利家分一杯羹肯定不行。
既然一定要分給毛利家一塊土地,那麼父親大人如果直接劃出一塊新領用來安置小早川家而保留毛利家領不變,比如土佐23萬石。
對於毛利家人而言,這無疑給了他們分家最好的藉口,無論是毛利輝元還是小早川隆景都有了大義的名義進行分家,同時成全了父親大人慷慨的美名。”
“其三為利,只要兩川不亂,毛利家就不會亂,如果兩川不倒,毛利家永遠是那個橫跨陰陽兩道的霸主。父親大人找不到機會對毛利家下手。
但是一旦把兩川分別從毛利家分割,那麼在之後毛利家發生變動的時候,父親大人完全可以藉機插手,而兩川作為獨立大名卻無權干預。
以兩個二三十萬的國持大名,換來西國近百萬石的石高,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啊。”
要知道歷史上毛利輝元一直憋不出兒子,直到42歲才把秀就生了出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秀吉曾經想要將外甥羽柴(木下)秀俊過繼到毛利家給輝元做養子。
由於歷史上秀吉在分割小早川家時進行的不徹底,算是半強制性的分割。導致領有筑前國、筑後國、肥前等國37萬石的小早川隆景依然能夠干預毛利家的內政。
因此小早川隆景才在上洛求見秀吉,請求由自己代為領養羽柴秀俊,而由穗井田氏元清的幼子繼承毛利家家督之位。
但是你再看看現在,秀家的提議是由秀吉作出提議,最終分家的操作由毛利家做決定。一邊是伊予7萬石的加封;一邊是土佐23萬石全領授予的國柱大名,同時毛利輝元可以直接獲取小早川隆景走後留下的備後領地,兩個方案孰優孰劣一眼即明。
如果只有第一個方案,毛利家或許會選擇忍氣吞聲的接受,但是一旦有了第二個選擇,無疑會給已經劍拔弩張的毛利家高層政治一個很好的疏通方式。
歷史上的小早川隆景也是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制衡已經30歲的毛利輝元,兩邊繼續鬥下去指揮徒號毛利家的實力,並且使得麾下家臣離心。
再加上當時豐臣秀吉已呈氣吞天下之勢,小早川隆景借驢下坡接受了成為獨立大名的條件,但是其所選的封地很有意思,直接和毛利家相連,就是為了方便他與毛利家之間有所聯絡。
秀吉現在給出的建議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刻意的將小早川隆景轉封到與毛利家沒有勾連關係的土佐,淡化小早川隆景在毛利家的影響,為下一步削弱毛利家的行動做準備。
說的再直白一點,現在的土佐只是第一部嗎,等到小早川隆景適應了這種關係,作為豐臣家臣的小早川家,自然可以用一紙調令轉封到更遙遠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