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燧發槍與李旦(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是等到萬曆二十年入朝參與平定倭亂,大名南北軍的制式火器依然是300年前的三眼銃,以至於面對日軍手中本土製造的鐵炮毫無還手之力。
但是好在明軍在初期吃了敗仗之後,他們迅速吸取了教訓,雖然我們在火槍上面比不上你們,但是我們有口徑更大的大炮啊!
口徑既正義在此刻初顯崢嶸,利用數量龐大的火炮,明軍一日破平壤,直接打的小西行長哭爹喊娘。
而明朝第一隻真正意義上的燧發槍,直到明末才被畢懋康設計出來,但是工序複雜,造價高昂,而且即便他真的製造出了便於量產的燧發槍,也救不了這個已經日薄西山的舊帝國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此刻秀家端詳著這隻西班牙式火銃,對著瀨戶家正問道“這樣一杆新式鐵炮多少錢?”
瀨戶家正回道“南蠻商人也不是很多,他們也才剛剛列轉不久,對我出價是300兩黃金一隻”
300兩黃金一隻無疑太貴了,什麼剛剛列轉這種屁話秀家是一點都不願意相信,隨著1547年馬漢發明出完美的鐵炮之後,從法國開始就大面積的列裝這種新式火槍。
等到17世紀中葉,這種武器已經遍佈歐洲各國,此刻秀家手中這隻火銃很有可能是西班牙在生產新式燧發槍後淘汰的舊貨,被商人們稍微裝飾一下後,賣給東方王公貴族哄騙傻子的“玩具。”
秀家甚至覺得,這杆槍全身上下值得300年黃金的,也只有那渾身貼著金箔,用黃金裝飾花紋的槍托了。
秀家將這杆槍先放一邊,心中還有很多疑問要去詢問,但是現在殿內還有兩個明國客人,秀家需要先進行處理,其他的問題可以等明國客人離開之後,單獨向瀨戶家正詢問。
於是秀家看向這兩個明商問道“家正,介紹一下這兩位是誰?”
瀨戶家正聽聞秀家發問,趕忙說道“這位年輕者是李國助大人,是明國大商人李旦的兒子,這位年長者是他們的家老李忠國。”
隨著瀨戶家正的介紹,兩人分別和秀家見禮,秀家也向他們表示問候,不要覺得但是的明國人都是趾高氣昂的,指著日本人就罵倭寇的存在。
這種人只存在受明廷宣傳的社會底層,對於敢於在海禁時期公然違反《大明律》出海的海商各個都精著呢,深刻知道為人處世的道理,自然也清楚明朝的禮節。
瀨戶家正繼續說道“去年,我想開拓明國商路時候,在九州以南被倭寇劫船,損失慘重,事後多虧李大人從中調和,才將我們的船隻歸還。”
“李大人聽聞是西國宇喜多家的船隊,特地派兒子和家老前來慰問,商討海貿事宜。”
秀家聽著瀨戶家正講述了一遍來龍去脈,心中不由的感嘆:真的是夭壽了,日本人的船隊被倭寇劫了,最後還要一個明國人從中調和才能把船放了回來,這種事情你到明國去說說看,看看皇漢有幾個信的,但是這恰恰是當時真實發生的事情。
甚至秀家決定,最初這個打劫瀨戶家正的海盜,與眼前將他禮送回來的李家平怕不是一家人吧!
秀家聽完之後,用吳語向李國助表示了感謝“此事多虧李大人幫助,才能保證我船隻和船員安然返回。請您回去以後一定要代我向令尊表示感謝”
你國助沒想到在日本還能聽到家鄉的語言,此刻大明的官話已經偏向北方語系,再也不是建國初的吳語,因此東亞各國普遍學習北方語系的發音,吳語已經變為地方方言。
“殿下還會吳語嗎?”李國助有些驚訝的說道“聽殿下口音,像是蘇松話,這在日本可不多見啊,在日本吳語還是寧波話較為普遍,殿下是從哪來學的吳語呢?”
“家師廣興院曾經遊學明國,蘇松之地呆的最多,我這一口吳語是學自他那裡的。”
秀家面部紅心不跳的扯謊道,廣興院那個大和尚九州都沒去過,那裡會去過明國,反正已經不是第一次讓大和尚背鍋了,債多不愁嘛。
“是嗎?沒想到在日本還有這樣傾慕漢學的大師,有機會,我一定要拜訪一下。”
拜訪?這怎麼可以,真的見了面,發現廣興院不會說漢語,可不就露餡了嗎,於是秀家只能繼續扯謊,直接把廣興院說死道“家師已於去年圓寂,恐怕沒有這個機會了。”
“是嗎,那真是太遺憾,從殿下口中所聞,這位大師一定是一位博學的師範啊。”
秀家配合著表露出哀慼的神色,過了一會兒向他問道“我剛剛聽瀨戶家正說,你們是明國的豪商,在平戶做生意?又能從中調和與倭寇多有聯絡,看來你們家在東海的勢力很強啊。”
“聽聞明國海禁,片舟不能下海。能夠在這種情況下溝通東西方貿易的豪商,在明國背景恐怕不一般吧。”
“什麼背景強大,如果真的背景強大就不會在平戶落腳了,我們家只是做一些小本生意罷了。”
說話的是家老李忠國,他直接搶在李國助面前回答道。其實在一旁聽了很久的李忠國,早就感覺有些不對。
一般的大名,在對話最初都會詳細詢問李家的實力,打聽李家的事蹟,但是眼前這個十幾歲的孩子似乎對李家的底細瞭如指掌一樣,直到現在都沒有問李家的情況,是瀨戶家正已經提前彙報了嗎?可是他明明也不瞭解啊。
秀家確實在聽到李旦名字時候,有些驚訝,畢竟這是明末接班汪直的大海盜,在1575年~1625年牢牢控制著於日本、中國大陸、臺灣、東南亞間與荷蘭、英國所經營船隻從事國際貿易往來。
據說此人極其霸道,凡是沒有經過他的許可的船隊,都會被他的武裝船隊,打著倭寇的名義劫掠,因此荷蘭人給他起了個外號甲必丹李旦。
相比較汪直敢自稱徽王,以日本為基地,招募日本流寇和朝鮮、明國受海禁苦難的海民為兵,劫掠中國沿海的狂妄霸道。
李旦深刻吸取了汪直的經驗教訓,嚴格限制倭寇行動。改用金錢開道,保持與明朝沿海地方官府有著良好的關係,與當地明商、官員合作共贏。
因此李旦確實可以說是超越汪直的明末第一海盜,據說鄭芝龍還是他的義子,憑藉他的政治資源在各方勢力之間混的如魚得水,其子鄭成功還應收復臺灣而封王。
秀家對於李旦不能說是瞭如指掌,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心理有數的,聽聞李忠國開口邊界說是小本生意,不由的一笑,這個本怕不是小到成本幾乎為0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