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只是如電子、質子、中微子等等這些基本粒子,然後在物理定律的影響下,這些基本粒子互相結合,形成原子。

比如兩個質子合成氦原子,或者電子和質子結合,就是氫原子。

又因為兩個質子都帶正電,湊一起的難度很大,所以當時的宇宙更多的都是氫原子。

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逐漸形成氣團。

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所以最後宇宙就會變成一大團一大團的氫氣團,這些氣團的周邊就什麼也沒有。”

呂言聽得有些懵。

忍不住又拍了拍圓球:“你能不能說得再簡單一點?”

圓球也沒有不滿,只是沉默了片刻,才繼續說道:“你應該知道了,這些氣團都是純粹靠引力聚在一起的,又因為引力大小和質量、距離有關。

這就導致了這樣一個結果:吞噬的氫氣越多,氣團質量就越大,而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

“所以引力越大,氣團體積就越被壓縮?”

“沒錯,當氣團中心不斷壓縮,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最後將會增加到足以將兩個氫原子核擰到一起,而當兩個氫原子核擰到一起,就會釋放巨大的能量。”

呂言忽地反應過來了:“聚變反應?”

這是氫彈的原理。

從土裡爬出來之後,呂言還特地去了解一下這些人類製造出來的恐怖武器。

“沒錯,聚變發光又發熱,隨著參與聚變的氫原子不斷增多,氣體膨脹的力量也隨之增加,一直增加到與引力達成平衡,到了這一步氣團的結構就穩定了。”

“這就是太陽。”

“準確地說,這種靠不停發熱維持平衡的氣團,是恆星。”

呂言正準備表示贊同,又陡然反應過來:“這關我們要說的褐矮星什麼事?”

“宇宙很大,氣團也很多,所以不是所有的氣團都能夠發展到這一步。

有那麼一種氣團,它的引力剛好可以把中心少量的原子核擰到一起,但聚變反應不夠劇烈,無法讓整個星體燃燒,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星體性質與恆星沒有太大差別,只是不像恆星那麼耀眼。”

“這種星體就是褐矮星?”

圓球晃悠了一下,表示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們可以幫助褐矮星真正進化為恆星,這項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原理並不複雜。”

長方形不知道什麼時候移動了過來:“可惜這是一顆處於不穩定期的褐矮星。”

這顆星體,有可能進一步,徹底燃燒成恆星,也有可能退一步,形成像木星這樣的氣態行星。

但更有可能的是,這顆褐矮星會瞬間耗盡能量,徹底消失在宇宙中。

是的,直白點說,這種瞬間耗盡能量,就是爆炸。

按照之前的經驗來看,他們的控制檯只要接近,這顆褐矮星九成九會瞬間爆發。

“呂先生,我真的很好奇,你所說的宇宙意志,到底是什麼。”

長方形語氣冰冷。

要知道,宇宙這麼多億年下來,幾乎已經不存在這種處於不穩定期的褐矮星了。

更別說,在他們原本的觀測中,那個位置明明就沒有星體存在。

呂言挑了挑眉,笑呵呵地說道:“難道這種東西對你們來說還會有危險麼?”

長方形語氣不變。

“這樣的危機最後會形成何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