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夏洛特煩惱》能取得這麼好成績,跟當時的院線排片率有關。

《夏洛特煩惱》是9月30日上映,國慶假期全國人民基本都在享受假期,這看電影的人數自然就會水漲船高,再加上院線排片率足夠高,才有了這一部低成本逆襲的電影奇蹟。

不過那是另一個位面15年的事了。

在地星,在華國,有著七年的發展時間,國內的電影院數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兩者之間的院線數量完全不在同一個量級上面,更別提國民人數上的巨大差距。

如果拿到現在來放映,那票房絕對要爆炸!

前提是李淳罡能找到好的電影發行公司。

如果是一般的小發行公司,肯定拿不到這麼高的院線排片率。

國內比較知名的大型電影發行公司有中影、華夏、華誼、星美、光線、博納等等。

中影跟華夏是國字號背景,工作方式中規中矩,但在國內院線方面影響力比較大。

華誼光線採用的是發行矩陣的模式,即N個城市都有這兩家公司的落地發行經理,在上片的時候,落地發行人員會跟當地影城進行溝通,負責首映跟路演等等工作。

星美、博納是大型的內地民營企業,工作方式跟中影華夏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沒有發行進口片的發行權利。

可能有人不理解其中關係,簡單地說,就是發行公司就是渠道商,李淳罡這個生產商需要把生產出來的商品(影片),交給發行公司(渠道商),拿到院線(商城)去銷售,然後根據票房(銷售額),扣除各個環節費用成本,最後到手才是屬於自己的利潤。

比方說100塊錢票房,需要先扣除5%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基金跟3.3%的營業稅,院線方面按50%分成。(09年某電出臺的政策,參照國際規定,要求院線分成不得超過50%)

話說,每年這5%的電影專項基金,也不知道到底用在了哪裡,咱也不敢問,咱也敢說......

另外發行公司一般佔5%15都有可能,這個得看影片的具體質量,質量好,可能分成會要少一些,相反質量差,分成會要得高,甚至質量差到一定程度的話人家都未必會浪費這個功夫去為你發行。

大型發行公司肯定要價更高,因為這個關係到院線排片率問題。

一般來說,100塊票房,製片方最後大概能拿到3040塊錢左右,按比例是30%40%的區間,基本上不會超過40%。

所以業界都會說,一部電影,票房至少要是成本的三倍才能保證不賠。

比如總共1000萬的製作+宣傳成本,至少要3000萬票房才能回本。

因此很多電影就算上映,要是質量不過關,照樣撲得一塌糊塗。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廢話。

在這之前,他們得先把電影成品拍出來,不然說再多、想再多也是白費心機!

林夢對他這種“領導張張嘴,下面跑斷腿”的甩手掌櫃行為很不滿也很無奈,但拿他沒辦法,誰讓人家是老闆。

問題關鍵在於李淳罡已經把劇本的事情給解決了,等於說給這件事情已經開了一個“頭”,剩下的過程與結尾就是她需要勞心勞力的工作了。

“行吧,我盡力。不過這部網劇......嗯,我是說這部《沉默的真相》的題材會不會有點太敏感過頭了?我們第一部網劇就拍這麼敏感的題材,是不是有點挑戰性太大了一點。”

《沉默的真相》一共才12集的內容,放在低成本網劇上都算是篇幅十分短的範疇,但短歸短,內容反應出來的問題還是十分敏感的。

林夢隨意翻著手中《沉默的真相》的劇本,一共十二集內容的劇本她已經大致瀏覽過一遍了,現在唯一的想法就是感覺李淳罡這顆腦袋不知怎麼長的,哪來那麼多奇思妙想與源源不斷的靈感。

別人想要一個好劇本,起碼得花一年半載時間慢慢找慢慢挑,他倒好,隨便寫一個出來,都能讓人看完後禁不住眼前一亮。

李淳罡直接說:“正是因為內容方面有點敏感,我才另外又寫了《夏洛特煩惱》的劇本。如果最終無法過審的話,咱們就全心全意拍攝後者,如果能成的話就齊頭並進。”

此一時彼一時,哪怕地球與地星之間的文化背景再相似都好,他都不敢打包票說《沉默的真相》就一定能夠過審。

因此才有了《夏洛特煩惱》作為備選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