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二六章 不絕於途(第2/2頁)
章節報錯
從洛陽一路出函谷、入潼關,所見的景象,多半都是這種。
一路上大車首尾相接、絡繹不絕, 號子聲、呼喊聲, 嘈雜無比。
這是關中正在向洛陽方向轉運糧草、兵甲等等, 其中有支援濟水前線的,將會抵達陳留、睢陽等地。
沒有了琅琊作為後方的荀羨,所部糧草器械也都需要關中供應,因為其類似於客軍的身份,其實已經做好了會在各種物資分配上受到刁難的準備,但是奈何荀羨把自己看做客軍,杜英可沒有······
在杜英的眼中,這已經是自家的兵馬了。
只要糧草器械給夠,關中的軍中思想教育方式傳入,那麼潛移默化的,這支軍隊就知道忠誠于都督府,忠誠於整個關中勢力,而不是忠誠於某一個主將了。
到時候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並不會選擇跟著荀羨走。
當然了,杜英也並不覺得荀羨會走。
荀羨此人還是比較講義氣的,他想要青州百姓不再受苦,現在杜英給了他一個和平的琅琊,而和大司馬之間達成的協議,更是可以讓青州在未來至少迎來短暫的和平。
既然杜英做到了,那荀羨自然也會在杜英的麾下效力。
說到底,他並沒有多少野心,並不想成為諸如杜英和桓溫這樣的梟雄,甚至還有一顆仁義之心,念念不忘自己治理下的生民。
所以最終會選擇成為一個忠臣的可能顯然會高於成為一個梟雄,只不過就要看和關中相處這麼久,荀羨到底認可的是朝廷的制度還是關中的制度了。
亂世之中,人的想法多樣,選擇多樣,杜英也無可強求。
除了供應睢陽等地糧草之外,匯聚在洛陽的糧草還在向河內轉運。
王猛已經在河內駐紮,擺出來瞭解枋頭之圍的姿態,鮮卑人針鋒相對,旋即沿著太行餘脈和漳水各處支流層層佈防。
不得不說,王猛當初平定河東、拿下雁門的功業還是很亮眼的,這也就導致手頭一樣吃緊的慕容垂根本不可能和王猛拉出來一樣人數的大軍對壘,更不要說主動進攻河內了。
哪怕河內作為山河懷抱的平原,其實一馬平川,正適合鮮卑騎兵馳騁。
這也就導致現在河內外側戰場上呈現出了關中王師咄咄逼人,鮮卑人堅壁清野的怪異景象。
畢竟來去如風的胡人,什麼時候打過這般拘謹的防守戰?
胡人的堅壁清野也給關中這邊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畢竟訊息的傳遞因為堅壁清野而變得延緩,關中對於河北的滲透又集中在百姓丁壯之中,顯然這些都是胡人在警覺之後重點約束的物件。
所以現在關中在河北的情報網,不能說已經被摧毀,但是其存在也聊勝於無了,杜英和王猛並不能藉助六扇門獲得如今河北鮮卑人兵馬調動的任何訊息,自然也就不知道關中這邊制定的策略是不是成功了。
萬一慕容垂其實也只是在河內虛晃一槍,其目的卻是調集兵馬到鄴城周圍,甚至還有強攻上黨的打算呢?
現在太行山中的陘口,鮮卑人和關中這邊各自掌控半數,所以關中可以偷襲鄴城,鄴城的軍隊一樣可以強攻上黨,上黨如今又何嘗不是關中王師的繁雜調動而暴露出來的薄弱點?
在各路王師最終沒有抵達上黨之前,上黨的防務還缺少了鄧羌這個主心骨,其實是非常空虛的。
河內的局勢變化不定,也就註定了王猛現在對於兵馬糧草的需求都是多多益善。
關中在結束了夏收之後,自然也開始傾盡全力增援前線,這些絡繹不絕東出的車隊,帶動的是關中和河洛之間的人口流動、貨物轉運,同時受利的不只是河洛,還有左近的許昌、南陽等地。手機使用者看晉末多少事請瀏覽,更優質的使用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