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八章 其從百處來,我往一處去(第2/2頁)
章節報錯
總覺得這三家是不是想法上出現了一些偏差,又或者這本身就是針對杜英設立的一個陷阱呢?
杜英倒是覺得並沒有那麼複雜,其實他還是能夠理解朝堂上幾位的,這就是典型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朝廷政令不統一,各方心懷鬼胎、各有計較,如何能齊心協力?
所以先借助外力,剷除最不穩定的因素,再聯手對付外力。
在這種想法之下,或者說長期以審視和敵視的目光看著朝堂上的對手,自然而然的會讓他們忽略掉外敵到底有多麼強大。
關中現在積蓄了多少力量,有時候連杜英自己都說不清,唯有眼見為實才能相信,自然更不能指望著朝堂上那些還抱著舊思想、維護世家制度的人們能夠理解。
顯然在很多人的眼中,關中也不過就是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罷了。
大晉開國這麼多年,被胡人打的媽都不認識——若是司馬昭和司馬炎復生,或許真的不認識現在這個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沒那個臉面去認——但是在對陣這些封疆大吏上,就算落於下風也從來沒有完全輸過,否則就沒有大晉了。
所以昔年能夠解決王敦和蘇峻,現在能夠壓制住桓溫,那麼杜英又有什麼難對付的?
大晉朝廷的這般想法以及做派,讓杜英總是難免想起了列強無比懷念的大清和常公。
不過這也註定了,他們終將會被燃起的星星之火,焚為灰燼。
至於在眼前怎麼處理和各家之間關係上,杜英倒是覺得,猜來猜去,想多了反而會鬧出烏龍。
而一個尋常人的烏龍,或許只是關乎到一件小事,可是杜英若是鬧出了烏龍,那麼關乎到的將會是天下百姓。
因而在這個互相算計、互相背叛的鬧劇之中,杜英也不求自己能夠站在最高層,只要能夠站在中間偏上的位置就可以。
或許獲得的好處不是最多的,但是所要付出的代價和冒的風險也是最小的。
諸如之中那種一層層的算計、套娃似的謀略,在現實中豈是那麼容易實現的?
對於一個謀士來說,越多的算計,越多的關節,就會牽扯到越多的人,而人終究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又有誰會知道中間能夠產生多少變數呢?
杜英本身,可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變數。
他下定決心:
“不管是不是陷阱,又或者他們有什麼其餘的打算,先按照既定的路子去走。
其從百路來,餘往一處去。千方萬法,終歸還是要以拳頭說話,把北方打下來再說,屆時便是三家聯手對付關中,又何懼之有?
更不要說就目前看來,三家離心離德,便是聯手也不可能完全相互信任、放手施為,此脆弱之聯盟,輕易可破。
當然,現在則是儘可能的穩住大司馬,避免和大司馬兵戎相見,且和建康府那邊保持聯絡,配合朝堂擠壓大司馬,逼迫其逐步退出朝堂,雙管齊下,穩住各方,避免其形成合力,且我們的人不用著急擠到朝堂上去,免得讓會稽王和謝尚書又對關中升起太多敵意。
關中的一切,不是從朝堂的爭執中得到的,而是從戰爭中得到的,是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鬥中得到的,他們想要的,不去和他們爭,而最終我們要走的比他們更快,更遠!”
雖然杜英好似是把方才就已經制定的策略完完整整重複了一遍,但是他堅定地語氣,無疑在告訴權翼和袁宏,這一次,不會改變了。
袁宏收起來臉上若有若無的笑容,和權翼一樣,肅然起身,拱手應諾。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