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他這個當爹的還有幾分小驕傲。

看看你們這些同樣出身世家的,如何比得上我家麒麟兒?

劉建輕咳一聲:

“那爾有何軍情相告?”

劉牢之沉聲說道:

“朝廷應當已經有北伐之意了吧?可有讓阿爹為前鋒?”

劉建一驚:

“這汝已知曉?”

“都督未受皇命恩旨,就掀起了如此聲勢浩大的北伐,完全是其個人所為了,如此一來,朝廷的臉面向何處放?

因此朝廷已經在建康府營造聲勢,由大司馬掛帥北伐,而現在整個南北戰線上,荊州向北通往中原的道路已經完全被關中封死,再加之朝廷也參與其中,定然不會讓大司馬獨擅其美,因而選擇走兩淮是必然的。

北方敵情未明,此次北伐又更像是建康府中幾家為了反制都督而無奈做出的選擇,因此大司馬本身也不見得會非常積極,他大概會更喜歡在建康府內先確定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急匆匆的北上。

畢竟歷來北伐,能夠成功者寥寥,現在的大司馬,可經受不起一場失敗,尤其是在都督成功的同時,所蒙受的失敗。

因此大司馬必然要選擇一個和自己干係不大、有足夠威信和名望的人,統兵作為前鋒,成功則順勢令其和都督交鋒,失敗則可以把罪名一股腦的推到他的身上。

阿爹認為,在大司馬的眼中,誰比較合適呢?”

劉牢之的最後一問,如醍醐灌頂,似振聾發聵,讓劉建瞬間清醒過來。

朝廷此次北伐的宗旨,必然是“雷聲大、雨點小”,力圖告訴天下,朝廷並非只知道內鬥奪權之輩,北伐這種大事我們也一樣上心罷了。

而為了避免貿然進軍導致的損失,桓溫推出來一個人充當開路前鋒,試探鮮卑人的虛實,是必然的選擇。

他不會動用本部兵馬,就必然會把主意打到劉建的頭上。

到了那時候,劉建這個徵虜將軍,不出徵也得老老實實的出征了。

至於兩淮水師,在劉建走後,肯定會被隨後趕來的桓溫全盤接收,又或者被荊州水師所替換。

“這,這······”突然發現擺在自己面前的選擇題變成了送命題,自己就是在給朝廷背鍋的路上一路狂奔,劉建更加不淡定了,急促的問道,“莫非幾代人之基業,兩淮父老之盼望,將要斷送在劉某的手上麼?”

看著到了這種關頭還虛偽說大話的老爹,劉牢之也有些無奈,解釋道:

“既然大司馬圖謀水師,則令其不能得之。既然大司馬意欲坑害阿爹,則阿爹帶著麾下將士趁勢投靠關中,豈不為兩全之策?

你們說呢?”

後一句話,是在問那些目瞪口呆的幕僚們。

少將軍說的對啊!

他們正想要隨聲附和,但是旋即覺得,好像哪裡不對?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