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八章 是龍潭,不是陳橋(第1/3頁)
章節報錯
對司馬恬提出的第一個任務要求,郗愔和法潔大師都沒有意見。
律法,是關中社會執行的底線,就算他們這些時日在京口還沒有切身體會到,卻也有所耳聞。
若是一個以引人向善、教化百姓為宗旨的教派,甚至還要在關中律法上反覆橫跳,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到時候就算司馬恬看不見,杜英也會主動出手。
都督雖然沒有在這個新的部門安插任何高層人手,但是中低層吏員還都是關中出身的,所以司馬恬他們有充足的理由可以相信,他們所犯的錯或者故意的疏忽,將會在第二天就直接為都督所知。
屆時都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而他們,將會直接結束現在的“實習期”。
想到這裡,司馬恬也有一種荒謬的感覺。
明明這晉律,是我司馬氏開國的時候為了恢復被亂世摧殘殆盡的秩序而修編的,是司馬氏生身立命的根基才對,結果現在倒好,真正推行晉律的,竟然是一個司馬氏的反賊,反倒是司馬氏本身,因為擔心這樣做會把世家往死裡得罪,反而不敢。
當真是可笑。
可是偏生這晉律又是那反賊杜仲淵的祖先杜武庫主持修撰,因此若是杜武庫這個晉室大忠臣,甚至還是司馬氏的女婿,得知自己的心血最後在子孫的手中變成了反抗司馬氏的手段,又會作何感想?
大概也只能說一句:
你們真會玩了。
——————————
“司馬氏失德,進而失國,情理之中,死有餘辜。”
烈烈江風之中,劉牢之斬釘截鐵的說道。
杜英就站在他的身側,現在兩人正乘著一艘蒙衝戰船,穿行在飄揚著飛雪的江面上。
雪雖飄落,但冰終究沒有封住浩蕩奔流的江水。
這波譎雲詭的時局,雖然有層層迷霧,但是終究是要突破一切桎梏,向前奔流的,一如這浩浩大江。
顯然在劉牢之的心中,司馬氏已經成為了這江水奔流的最大阻礙之一,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這從劉家現在的站隊方式也可以看出來,劉建站在桓溫那邊,劉牢之站在杜英這邊,但不管是那邊,這司馬家的忠臣,他們老劉家反正是不打算做了。
有著相同想法的不只是劉家,朝中備受冷落和排擠的將門、北伐派,其實多半都是這等心思。
早就已經看偏安江左的朝廷不滿了,既然司馬氏撐不起來大局,那我們支援能夠北伐、願意北伐的人,豈不是應該的?
把司馬氏掃入故紙堆中,讓北伐成功之後的主上榮登大寶,又有誰能夠說我們是反賊呢?
因而劉牢之在對司馬氏的所作所為徹底失望之後,已經從原來的中立派牆頭草變成了徹頭徹尾的關中主戰派,既對北方胡人主戰,也對江左朝廷主戰。
雖然這其中有年輕人頭腦發熱的成分在,但是一個時代的更迭,一個王朝的興亡,其實往往是和一群頭腦發熱的年輕人脫不開干係的。
普通人頭腦發熱,大概被罵一聲“憤青”,但是劉牢之這種有兵權在手的人,真的可以掀起一場變亂。
杜英突然有點兒擔心。
他看著眼前越來越近的龍潭碼頭,感覺有點兒像陳橋。
尤其是此時等在碼頭上的那兩道身影也逐漸明晰起來。
袁方平和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