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九章 烏孫內附(第1/2頁)
章節報錯
烏孫,當杜英看到這兩個字的時候,都稍稍愣了一下。
他下意識的想到了民族團結的英雄——解憂公主,想到了漢朝和匈奴的刀光劍影。
可是那都是猴年馬月的故事了?
沒有想到大漢已經沒了,草原上殘存的匈奴也都已經姓劉了,但烏孫竟然還存在?
不過看了一眼奏章內容,杜英心中明瞭。
歷史的大潮之下,該退場的,總該是到了退場的時候。
曾經是西域霸主的烏孫,現在在柔然的脅迫下已經沒有了多少生存的空間,而曾經想要聯合西域各國一起對抗秦軍,結果又被桓衝在龜茲城外狠狠地教育了一頓。
認清了現實的烏孫,和西域各國一樣,麻溜的選擇向秦朝稱臣納貢。
但是在瞭解了烏孫的現狀之後,主政西域的房默提出來一種可能:
現在的烏孫已經變成喪家之犬,無路可走,若是直接接受其稱臣,那麼烏孫無疑還是會被安置在現在這片草場上,而柔然也無疑還會繼續向烏孫進攻,雙方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到時候烏孫的求救也不可避免。
到時候秦軍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如果救援的話,那麼和現在既定國策不一樣。
遠征草原,古往今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漢朝經過兩代的積蓄,一朝出戰,但也是在漢武一朝,就直接把之前的積蓄幾乎都打空了。
因此現在的秦軍顯然根本就不具備勞師遠征的底氣和資本。按照朝廷的計劃,至少要休養生息二十年,再考慮和柔然決戰。
所以現在也不適合因為一個烏孫就被直接牽扯到和柔然的戰爭之中。
但烏孫作為藩屬國,真的求救了而秦軍又無動於衷,那麼無疑將會直接影響到大秦的威嚴,還有哪個小國會乖乖來投靠?
到時候救還是不救,都不合適。
因此為何不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讓烏孫內附呢?
如今的烏孫所在的草場,經過多年的放牧已經貧瘠,但是水草豐美之地又多半已經被柔然佔據或者蠶食,所以還不如收縮烏孫的地盤,讓其在西域北側的幾處草場放牧,同時朝廷前出,設立郡縣城池以管理。
如此一來,烏孫也就徹底變成了大秦的領地和屬民,而那些已經荒蕪的土地無疑又可以成為大秦和柔然之間的緩衝。
柔然想要越過這片草場繼續向西和向南進攻烏孫,少說也得要十年的功夫來恢復草場、遷徙人口才可以。
而且大秦的名號頂在這裡,是不是真的要和強大的南方漢人王朝開戰,這也是柔然需要考慮的。
杜英稍稍思忖,就果斷的合上奏摺起身:
“召通事館梁殊入見。”
————————
梁殊來的很快,他看上去曬黑了很多。
這兩年他一直在南方奔波,和嶺南的諸多部落溝通交流,從而一步一步的恢復郡縣制統治,讓關中新政能夠真的走出城池、走入地方鄉鎮。
好在關中新政所帶來的生活質變,這些南方小國和部落也都是看在眼中的,只要軍隊能夠解決掉為首的幾個,剩下的呼啦啦也就都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