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零章 這不是投敵麼?(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來江左大族尚且還能夠本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想法閱讀關中的報紙,而這些依靠九品中正制才能維持自己家族延綿地位的小世家,對於這北方異端的報紙一點兒興趣也沒有,就像是沙漠之中的鴕鳥,只要我埋頭在沙子裡,看不到敵人,那敵人不就不存在麼?
小世家們如此認為之後,就更加排斥關中報紙,尤其是上一次朝廷驅逐關中報社引發建康府中騷亂,更是讓各地的小世家感到後怕,他們可沒有朝廷這麼強硬的手腕,也不捨得對自己手底下本來就不多的賺錢工具、騾馬跪族們動刀子。
所以為了防止這些人在接觸了關中新政的思想之後也和建康府的百姓那樣鬧亂子,他們極力封鎖報紙的流通渠道、遮蔽視聽,甚至和關中六扇門爆發過多次極為慘烈的衝突,迫使六扇門不得不全部轉入地下行事。
二來,在世家子弟們的印象裡、固有的想法中,蠻族就是蠻族,異端就是異端,蠻族和異端沒有了九品中正制的支撐、沒有了漢家文脈的背書,憑什麼能夠聚攏人心、收拾山河,成一統天下之勢?
百姓聽從世家的,世家培養人才充斥整個統治體系,支撐起來王朝運轉,而皇室作為傀儡和吉祥物給予世家名譽和官爵,大家各取所需,這是自東漢延綿至今,無論官方說法是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都堪不破的真理。
真理······怎麼會被推翻呢?
他們並不知道、或者在潛意識中並不相信北方的世家勢力已經支離破碎,根本沒有餘力阻遏杜英的成長,也並不明白,他們心中從小到大所信奉的真理,根本不是什麼真理,也只是一個時代約定俗成、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需求的制度罷了。
思想進步了、社會發展了,他們所堅守的制度,就要隨著時代的更迭被取代了。
這個取代的過程,有快有慢,快的叫革命,慢的叫改革。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正是這種以自我認知為中心的訊息閉塞和選擇性相信的行為,讓小世家們聽聞戰敗訊息之後,若晴天霹靂,如忽喪考妣。
他們之中的很多家族,並不喜歡、也不習慣前往建康府,自家在本地郡縣的盤根錯節,讓他們生活在密切的人情關係之中,左鄰右舍都是世交好友,城內城外不是自家就是親家的隨從奴僕,走到哪裡都能高人一等。
可是現在,滅頂之災似乎真的要落到頭上,這些小家族們也慌不擇路,一方面讓家裡收拾好金銀細軟,該跑路的時候可不能捨不得那百畝良田,一方面自己速速驅車、乘船前往建康府。
總要打聽到什麼好訊息,而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這些煌煌大族,也總是有辦法的吧?
與此同時, 這戰敗的訊息是怎麼封鎖都封鎖不住了,而且亂了陣腳的各地世家也完全沒有封鎖的能力了。
幾乎一夜之間,手底下的家僕、部曲們都已經開始光明正大的討論這件事,或是壓抑著笑容、或是憂心忡忡,顯然有一些已經開始幻想關中新政推行之後,自己也能夠翻身做主人,還有一些和自家主人一樣想法因陳守舊的,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
至於這其中又有多少是六扇門埋下的暗線、發展的關係網,那就不得而知了,各家現在也顧不上下面人的心思,目光都落在了建康府。
風雨飄搖之中的建康府,反倒是人越來越多,都是從各個郡縣趕來的世家代表,來試探朝廷口風。
朝廷投降還是不投降,總得給一句準話,好讓大家有個心理準備。
只不過人多,卻沒有變得更加熱鬧,事到如今,誰還有心情上街閒逛、採買吃喝?無不都在客棧之中徘徊、在大堂上唉聲嘆氣,但凡聽到外面有車馬透過的聲音,都要一擁而上,到門口觀望,結果發現只是運送糧草、貨物的尋常大車,便齊齊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