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九九章 世家制度不適合戰時(第2/2頁)
章節報錯
“臣遵令!”王羲之慨然說道。
不過在悄然退回到自己的位置處後,王羲之抬頭看了一眼司馬昱,心思複雜。
會稽王表面上沒有說,但是明顯已經不信任琅琊王氏了。
留下自己,何嘗不是留下人質?
————————————
王洽倒不是第一次來壽春了。
只不過上一次來壽春的時候,是為了經過這裡北上青州。
當時王洽也只是匆匆領略了一下壽春的繁華而已,感慨於關中都督府能夠在短短時間內把壽春這四戰之地建設成這般模樣,的確是有幾分本事的。
不過那個時候的王洽,對關中新政不能說心存不滿吧,但也是恨之入骨了。
所以看這一切亭臺樓閣、車水馬龍,自然都是心存偏見的,也很容易將這一切的成果都歸功於壽春的地理條件,不打仗的時候這裡是四方通衢之處,所以有往來客商帶動經濟的發展、民生的恢復,都是情理之中的。
而這一次再來,心態顯然也已經有所不同。
青州、徐州走這一遭,一路上見到了北方的荒涼破敗,見到了白骨露於野,這是王洽在江左只憑借文字無法想象的。
就像是“人相食”三個字,簡短而平淡的語氣,很容易讓人忽略,即使是細思極恐,那也是自己腦海中勾勒出來的一番畫面而已,不見得真實,而且也往往遠沒有真實來的那麼殘酷,畢竟人性,尤其是沒有經歷過動亂的人性,還是美好的,想象不到兵戈之下都會發生什麼。
除此之外,王洽也曾經嘗試著在濟南郡和琅琊郡聚攏世家子弟,將江左推行的這一套搬到青州,結果卻發現,自己不過是在異想天開。
只有江左那樣的人口、經濟和太平,才能夠給世家提供茁壯成長的土壤。
在青州這般混亂之中,世家?
別說是頂級豪門了,全部的資源都掏出來,尚且無法供應出一個小小的二三流家族所需要的底蘊和人才。
一切的財富、一切的錢糧以及一切的人力都必須要被調動到極致、用在刀刃上,才能夠勉強維持整個社會的運轉,艱難供應大多數人、甚至都不是所有人的溫飽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江左那樣世家割據鄉里、家族之間自成一體,甚至能老死不相往來,顯然是不現實的。
因此王洽不得不得出一個結論,世家制度或許能夠源源不斷的培養出社會所需的人才、極大地促進城鎮鄉野的社會發展——世家的確在鄉野村寨之間的統治力和管理能力要強過一般只能下沉到郡縣的朝廷,能夠更好的在一畝三分地上安排人力、調動物資——但是一旦上升到州郡層次,世家的存在顯然極大地削弱了物資的流轉、人力的調遣。
和平時代的打打鬧鬧,世家的存在就是基層的定海神針。
但是戰爭年代的狂潮席捲,世家的存在就是整合力量、集中對敵的攔路虎。
相比之下,跳出了世家制度的杜英,的確建立了一套更適合於這亂世、這凋敝民生的制度,所以關中對於江左的優勢,不在控制的地方有多大、治下的百姓有多少,而在於能夠調動這一片土地上多大的潛力,而在於······未來。
王洽不想承認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是錯誤的、所捍衛的制度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