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再有不答應的,直接拉出去砍腦袋。

答應作出這樣的讓步,已經是桓豁給了荊州世家面子。

這裡,是淮西軍,這裡唯一的主帥,便是他桓豁。

————————————

桓豁的堅持,其實並沒有錯,因此此時的苻黃眉,比他要著急的多。

關中王師還只是殺到了沔水岸邊,有荊州水師在,沔水仍然是無可逾越的天塹,除非一直拖到冬天,沔水結冰,那也要看老天爺是不是給面子,冰面可不見得能有多厚。

但是桓溫的大軍,此時已經衝破了虎牢關。

杜英在整個滎陽郡是有三道防線的,第一道就是滎陽東北的鴻溝,那裡是河洛軍之前和鮮卑人對峙之地,營寨眾多,但實際上寬闊的鴻溝正面戰場,適合大軍集結、作為進攻的出發地,而不適合防守,所以杜英放棄了。

第二道就是滎陽城本身,但是這座城早就已經被亂世摧殘、毀壞,城中人丁稀少,杜英自然不可能以此抗衡桓溫,所以也未做太多抵抗。

因此戰線在桓溫率軍進攻的短短几天內,就推進到了滎陽郡西北側的汜水邊,這裡便是天下雄關——汜水關,又以虎牢關更為著名。

也是杜英在滎陽郡的最後一道防線,過了虎牢關,就是洛陽的鞏縣。

就在苻黃眉和桓豁還在芍陂邊惡戰的時候,桓溫攻破了虎牢關。

杜英直接率軍撤退,連沿途的鞏縣都不要了,一路退到了偃師。

在偃師向西望,都能望到洛陽城了,這裡是洛陽的門戶,也是洛陽的最後一道防線。

當日,桓溫抵達鞏縣,不再追擊,就地安營紮寨、修繕城防,顯然是打算以鞏縣作為囤積糧草軍械的後勤重地,以此為支撐,爭取一戰下洛陽。

桓溫沒有選擇再攻偃師的另一個原因,則是斥候已經傳來訊息,從關中以及河洛、河內、河東等地,都陸陸續續有兵馬匯聚洛陽。

顯然杜英已經抽調了各地留守的郡兵,打算死守偃師防線。

再想一想自鴻溝一直到偃師,杜英一路上並沒有丟盔棄甲、倉皇逃竄,整個過程一直都是大軍先行在前,杜英率領輕騎掩護在後,一切井然有序,便可知,杜英麾下的兵馬雖然不多,但是士氣並未消磨,完全有一戰之力,此時更是把軍隊匯聚在偃師,想要拿下偃師,絕對不會和以前那樣一蹴而就。

而且對於桓溫的青州軍來說,從陳留一路殺到鞏縣,大家做好了惡戰的準備,結果一路行軍,別說敵人的身影了,就連老百姓的身影都沒有見到幾個,心裡自然又是憋屈,又難免彌散開輕敵之心。

陳留、滎陽,作為中原名郡,在這些士卒們的耳朵裡也都是耳熟能詳的,現在如此輕而易舉的攻克——陳留也就只剩下孤城一座,只不過是大司馬騰不出手來攻城罷了——因此杜仲淵?

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