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一章 來之易,去之難否?(已訂正)(第1/2頁)
章節報錯
桓豁能夠早早地在桓家兄弟中脫穎而出,為僅次於桓溫的方面重將,自然有其臨機應變的手腕,絕非桓雲這種一時無可用之人而被提拔上來的能比。
然而那幕僚沉吟少許,還是硬著頭皮說道:
“其實明公看與不看都無所謂了,那使者進來後一路高喊信中內容,此時······恐怕軍中、城內,很多人都知道了。”
桓豁一愣,急忙撕開信。
上面只有一行字:
來之易,去之難否?
登時,桓豁臉色大變。
他很清楚廣陵城中的守軍裡面,有千餘關中騎兵,而且是當初隨著杜英南下的百戰精銳。
這些騎兵放在青州軍中絕對是能夠獨當一面、帶出來一支精銳斥候小隊的存在,所以桓豁其實也羨慕久矣,不過他心裡也清楚,能夠打造出來這麼一把利刃,也是因為關中長期以來奉行精兵政策的結果,而顯然這樣的策略在大司馬府這邊並不適用。
軍中將領的老齡化和思維僵化一直伴隨著大司馬府的軍隊,尤其是一些原本嶄露頭角卻因為前面還有一些老一輩頂著而沒有晉升途徑的骨幹力量都跑到關中那邊去之後,大司馬府軍中這樣的問題愈發嚴重。
桓溫大肆提拔任用桓家子弟,自然也有這一份無奈在其中。
因此想要讓這些思維僵化的老將們認可並且支援精兵簡政,顯然是不現實的。
更重要的是,一旦要裁減,這些老將們的部眾、親信、子弟等等,就算不會首當其衝,也難免會受到波及,因此這就直接觸動了他們的利益,換而之,此時大司馬府也是一個個將門軍閥結合的產物,桓溫更像是一個軍閥頭子,只不過其對軍隊的掌控力以及個人的威望,更勝過諸如兩淮將門的掌舵人劉建等,... ... ?
這也就讓桓溫至少在關鍵時候是可以一堂的。
不過軍隊臃腫自然也有臃腫的好處,至少現在桓豁不需要擔心梁郡、歷陽等地會直接失守,因為他仍然還在那裡留了不少兵馬,再配合上本地鄉兵,還是有一戰之力的,能夠堅持到桓豁回去。
關鍵就在於,桓豁如何才能回去。
謝玄的這句話,明顯是在告訴桓豁,這一千騎兵,或許守城不行,但是隻要分散開來、四處出擊,一定可以讓桓豁不得安生。
偏偏桓豁手底下的騎兵基本都被抽調北上前往青州戰場了,還真的對付不了這些關中輕騎。
因此從此地撤兵的路,定然是充滿艱難險阻,再加上後方被偷襲的訊息也肯定很難瞞得住,義陽和弋陽都沒了訊息,那麼就意味著從淮東折返淮西和荊州的道路斷絕。
桓豁軍中士卒多半都是從荊州、淮西等地招募或者強拉的,軍中士氣必然受挫。
“傳令,派出斥候探查沿途村寨、城鎮,撤退不可操之過急,所到之處,務必安營紮寨,嚴加巡查,另外派人在軍中宣揚我軍已從荊州出發反攻,不日即可收復失地,莫要自亂軍心。”桓豁沉聲說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晉末多少事】 【】
幕僚們面面相覷,現在荊州面臨著巴蜀和南陽兩個方向的威脅,就算是從牙縫裡面擠恐怕也擠不出來多少兵馬了,這個情況其實也不是什麼秘密,也不知道能夠欺瞞這些大頭兵多久。
其實想想就清楚,若荊州還有大軍反攻,此時桓豁率軍折返又為
了什麼,尤其是廣陵城都近在眼前了。
所以這善意的謊怕也只是聊勝於無。
桓豁顯然也心知肚明,再加上敵情不明,隨時有可能面臨關中騎兵的襲擾,讓他心情愈發煩悶,冷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