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自然是從這些平時沒有表忠心、態度模稜兩可的世家身上出。

這些牆頭草們迅速給自己找到了一個“歸宿”,自然也無疑讓原本就很凝重的氣氛更加膠著。

當然,這也讓世人們忽然意識到,原本不可一世的世家,原本便是杜英和桓溫這種梟雄人物低聲下氣的去求也可能還會繼續漫天要價的世家,現在真的一文不值了。

他們也一樣是普通人,一樣期望能活命,一樣在兵鋒之下瑟瑟發抖。

而他們的勢力和影響力顯然已經無法再和之前一樣。

不過世家的態度變化只是這天下變化的一部分,甚至因為關中新政的變化,世家的神話之前也被打破,此時再一次跌落,倒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人們茶餘飯後談笑,便忘記了,也被另外一個更令人震驚的訊息震動和吸引。

那就是明明這一場戰局之中,桓溫擁有著青州方向上的兵力優勢,按理說應該是主動發起進攻的那個人。

結果萬萬沒有想到,主動發起進攻的竟然是關中這一邊。

關中兵馬進攻巴郡,這個訊息還沒有傳到江左,不過關中在南陽、許昌等地調動兵馬,開始向襄陽北岸的樊城進發,卻不是什麼秘密,無論關中還是荊州世家的報紙都在大肆報道此事。

荊州世家的報紙報道這些事,自然是為了宣揚是關中都督府先動的手,所以他不仁就別怪我們不義,大司馬府採取行動是天經地義的。

至於關中的報紙報道這些事,原因也很簡單,便是為了能夠讓荊州世家始終認為關中王師的主要進攻方向在襄陽,至於巴郡方向,只是為了佯攻。

事實證明,至少關中這邊的目的實現了。

至於荊州世家那邊的目的,要看大司馬能不能利用的好這一次關中都督府先發制人給予他的“把柄”了。

杜英前來詢問參謀司針對巴郡的意見,其實主要目的還是想要聽一聽關中現在大舉興兵,看上去倒是率先挑起一場席捲天下之戰事的一方,那麼整個關中王師以及都督府轄區內,口風如何?

“民間和軍中,可有怨言?”杜英手裡拿著一份《益州時報》,上面頭版頭條就是寫的關中王師正在南陽方向集結的事。

張玄之沉聲說道:

“此戰大概算是王師第一次真正向朝廷之內的敵人發起進攻,所以參謀司也好,軍中將領們也罷,的確都有擔心都督提出的問題,不過就目前來看,軍中士氣高漲,並無須擔心。”

將士們的心態,杜英自然能夠理解。

關中王師的主要組成成分是以關中士卒為核心的北方人,而在軍官之中還有不少早年隨著謝奕等人投靠關中而打拼上來的南方人,只不過這些南方人也多半都是北地南下的流民出身。

所以在精神的歸屬上, 他們一直都自認為北方人,是南方人嘴裡的北方貂子。

這也是他們願意安心留在關中王師裡征戰的原因之一。

而現在王師有大舉南下之意,對於北方的將士們來說,之前以為胡人滅盡,自己再無斬獲功勳的機會,現在又有新的戰功擺在面前,激動不已。

對於南方的將佐和士卒們來說,自己已經在北方紮了根不假,但南方一樣還有這闊別已久的家眷鄉親,所以此時再打回去,和家人團聚,也是切中心意。

至於這算不算一面旗幟下的兩方勢力內鬥······在關中王師上下的心裡,誰還真的把司馬氏朝廷當一回事?

且看現在軍中都已經沒有“晉”字旗號了,齊刷刷的都已經換成了“杜”字旗號。

他們效忠於杜英,又不是效忠於司馬氏。所以擁立新主、開國之功,這本來就是軍人願意爭先之事。

不過軍隊的心思和訴求都比較單純,民間的聲音自然就很難達到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