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的話,那於兄留在綿竹似乎也沒有什麼用?”

通事館和六扇門,在外的時候一個在明一個在暗,相互配合,方才讓現在的關中不僅僅拳頭硬,而且唇槍舌劍也不輸於人,檀玄和於談合作還算愉快,此時倒是帶著三分調侃之意。

於談微笑道:

“綿竹固然沒有六扇門多少用武之地了,不過周刺史這般大張旗鼓的帶著兵馬前來綿竹,對於其後方還真是放心的很啊。

現在天下皆知六扇門的存在。對於六扇門也多有防範,而餘帶著六扇門在綿竹時不時的露出一些馬腳,讓益州刺史府認為綿竹這裡理所當然的是六扇門行動之處,自然也就不會在意六扇門是否還會在其餘地方採取行動。”

“比如成都?”

“是啊,不只是成都。”於談補充道,“毛穆之率軍從寧州北上綿竹,六扇門勢單力薄,誠然不能阻擋之,但是給他添點兒堵還是能做到的。”

“巴人?”檀玄直接問道。

於談撫掌:“不愧是通事館的得意喉舌,已彰顯縱橫家之姿。”

檀玄笑道:“都督率軍南下*,而益州刺史和寧州毛穆之都要堅決抵抗,這就意味著一場戰火很有可能席捲整個益州,屆時一旦陷入僵持,雙方都要大肆徵兵。

這蜀中的漢人總共就那麼多,之後定然會去抓巴人的壯丁,所以巴人索性防患於未然,直接阻擋毛穆之北上,放都督入蜀。”

在之前成漢建國,以及桓溫入蜀的過程中,巴人就是這般見風使舵,反正只要巴蜀的統治者換的足夠快,那麼對於他們的生活就不會有多少影響,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在巴蜀爆發大戰、曠日持久。

無論是對於本地民生經濟的摧折,還是對巴人丁壯的大肆強徵,都是巴人不樂意看到的。

因此現在六扇門稍加發動,巴人就樂意於隨著六扇門一起阻撓毛穆之的北上,避免一場大戰的爆發。

“一旦能夠成事。則都督必然要感念巴人的功勞,而就算不能成事,刺史府這邊基於巴人的如此作為,也很難信任巴人,之後便不會大肆徵召巴人從軍。”檀玄緩緩說道,“這些巴人部落,也是打的好算盤,背後怕少不得高人指點。”

“巴人之中,已經有不少漢人教書識字、出謀劃策。”於談解釋,“顯然論起來如何對付漢人,還是漢人更在行一些。”

“亂世一起,人才流散,為外族所用,情理之中。”檀玄感慨。

於談卻搖頭:

“此言差矣,都督早就有所言,無論巴人、氐人還是羌人,乃至於鮮卑人,但凡願意歸於我華夏者,以華夏視之,無族群之別也。

因此日後無論是巴人之中的翹楚,還是為巴人所用的漢人,我等都當一視同仁,共勉共進。”

檀玄輕嘆道:

“說出來容易,怕是做出來難呦!幾十年割裂和怨仇,有時候不是一句輕飄飄的‘不分彼此’就能區分開的。”

於談笑道:

“不相信都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