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在謝道韞所行的步道另外一側山坡上所懸掛的幾個大字一樣。

標準,規範,安全,高效。

在已經制定的管理執行標準基礎上,規範行為、注意安全,從而實現高效生產。

這是關中工坊的行事準則。

如今這幾個字,在火光之下,反射著光。

倒映在謝道韞的眼眸之中。

她回首對跟在身側的官吏說道:

“工坊的鋼鐵產量,現在還能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官吏們的臉上頓時浮現出難色。

不等他們回答,謝道韞就已經知道了答案。

在鋼鐵產品上的供不應求,是關中工坊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出現的問題。

也是因為杜英一直在努力開拓外面的市場,以至於市場太大,關中的鋼鐵產量上不去。

畢竟百姓見識過廉價的鐵產品之後,又怎麼可能會喜歡木石製品?

再加之軍方還需要鐵製品,而且還是最好的那一批鐵製品,所以冶煉工坊雖然多,但是這種仍然還是基於傳統冶煉高爐,只是做了一些最佳化調整的冶煉方式,會出現供不應求,也在情理之中。

但鐵製品的供不應求相對應的,就是紡織品以及紙製品等日用品的“泯然眾人矣”。

曾幾何時,這也是隻有世家才能使用的東西,但如今也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

紡織品的大批次生產,自然是建立在關中對於女工的充分應用上,解放了婦女生產力,也直接衝擊了諸如蜀錦、蘇繡之類的統治地位,拉低了紡織品的整體市場價格,甚至還直接衝擊巴蜀、江左等傳統織錦絲綢興盛之地,成為關中真正薄利多銷的拳頭產品。

當然,紡織品也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但供不應求也好,薄利多銷也罷,關中的工坊似乎正在走上兩種極端。

正是這種反常的現象,讓謝道韞的心中不甚安定,每日完成了白天批閱文書的工作之後,總是要來這工坊走一走。

大概只有那滾燙的鐵水,還有在水車帶動下搖擺的衝擊錘,以及這不夜的長安,才能給她帶來些安慰。

可是聯想到杜英所留下的圖紙上,條條框框,現在工坊中落到實處的,總共也不過兩三成而已。

謝道韞不知道杜英的腦子裡到底是怎麼想出來這些的,但是她知道,夫君臨走的時候,把整個工坊和市集的建設發展權都交到了自己的手中,可若是自己連他的規劃都沒有辦法完成,何顏見夫君?

市集的建設,倒在其次,因為現在市集的大框架已經搭建了起來,內裡也隨著商貿的發展填充紮實,再下一步就是涉及金融的改革,包括如今試點的錢莊全面鋪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