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靜下來,一道道目光看著杜英。

這倒不是王羲之想要讓杜英為難——以他們對杜英的認知,杜英吟詩也就是信手拈來的事。

所以王羲之與其說是在向杜英索詩,倒不如說是想要透過這個舉動最後試探一下杜英的態度。

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詩詞本來就是詩人的文化和思想所凝聚的結晶,自然而然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反映詩人的心境和認知。

看著王羲之的身影,杜英負手而立,朗聲吟誦道: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又是七言?

大家不由得屏住呼吸。

這前兩句,似乎只是寫景,不過與現在的景象倒是貼合。

只是這等看上去有些粗獷的北方風雪景物,顯然是沒有辦法和細膩婉轉的江南煙雨朦朧相媲美的。

至少在江左世家子弟們心中如是。

這氣勢上來了,卻顯得有些粗俗簡陋。

不知道下一句會是如何?

莫非這位杜太守真的只是徒有其名,平時寫詩詞都要好生琢磨一番,因此現在露了怯?

那倒是之前高看了他一眼······

杜英的聲音卻只是微微停頓,接著再一次揚起: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王羲之原本輕輕捋著鬍鬚的動作登時怔住了。

他的神情變了變,目光更是直勾勾的看著杜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是怎樣的評價?

饒是王羲之很清楚自己在天下已經享有盛名,饒是他也知道憑藉自己現在所取得的成就,在歷史上留下名字也是能做到的。

但仍然還是忍不住心中泛起波瀾。

至於剛剛還露出揶揄神色的不少世家子弟,儼然如遭雷擊。

沒有什麼花裡胡哨,沒有什麼旁徵博引。

簡簡單單的兩句詩,卻似乎在之前的那兩句的基礎上,將氣勢再一次提高。

什麼江南煙雨、曲苑迴廊,柔腸百轉、庭院深深,又如何比得過雪中送君去、望君天下知?

開口就是千里黃雲,閉口便是天下識君。

“杜太守所言,過矣。”王羲之緩了一口氣。

剎那間,他已經很清楚,杜英透過寥寥四句,所展現出來的胸襟氣度,絕對不是現在的江左世家子弟所能比肩的。

此子,未來必然會成為江左大敵。

自東渡以來,江左各家所面臨的明裡暗中的強敵,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