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議事堂上三兩人(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他畢竟投靠過來的時間還短,並且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績,所以杜英和王猛都沒有讓他承擔太多的任務,不然難以服眾。
更重要的,還是負責在未來規劃的討論時,從目前杜英最大的外在敵人——氐人的角度,給出一些建議。
至於袁宏,這傢伙早就不想在桓溫幕府中待著,現在也算是游魚入海,負責長安城的規劃和重建,忙的不亦樂乎。
他們二人都算是新加入長安太守府這個小團體的,所以對於杜英從桓溫那裡回來之後就立刻召集自己議事,受寵若驚,所以腰桿兒筆直,和王猛形成鮮明的對比。
除了這兩人之外,還有杜英的準小舅子謝玄,正湊在蠟燭前,低頭翻閱著今天前線送回的戰報,連翻動竹簡或者書頁的聲音都沒有,彷彿這個人根本不存在一樣。
然而今日桓家宴席上,桓溫親口定下媒人,杜謝兩家聯姻已經板上釘釘,就算是謝玄再怎麼年輕和低調,又有誰敢忽略這個太守的正牌小舅子?
除了這三個人之外,王猛自然是不會缺席的。
只不過相比於他們的緊張和嚴肅,王猛就靠著杜英不遠處的軟榻,閉目養神,一動也不動,人似乎都已經睡著了。
輕鬆愜意得很。
不過看一眼他面前還摞著的小山一樣的公文案牘,就知道他的愜意也只是暫時的。
杜英忙著聯絡各方勢力、指揮軍政大局,而任群又拍拍屁股走人,去華陰等著走馬上任華陰太守了,所以長安內外的民政事宜,全部都壓在了王猛的肩膀上。
尤其是下面的各曹司掾史,都是關中盟的掾史們升上來的直接承擔了整個郡的工作安排,但是不得不承認,關中盟的這些家主們,水平還是有限,驟然執掌整個長安,一時間都手忙腳亂。
基本上大多數的任務,兜兜轉轉還是落在了王猛的肩膀上。
大家不敢擅自做主,還得讓王郡丞拿個主意。
王猛要做的事當然越積越多。
而且他剛剛跟著杜英一起,緊張了半天,現在杜英已經敲定主意,王猛的思緒也鬆弛下來,抓緊休息一會兒。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是絕對不主動詢問郡丞感覺如何的。
也都不是什麼陌生人了,早就體驗過杜英和王猛這一對師兄弟惡劣的性格,要是好心問一聲,這傢伙鐵定會把眼前的公文向前一推。
拍了拍你的肩膀,說一聲“那就有勞分憂了”,接著自己伸著懶腰去睡大覺。
先說之事,自然是顧陸兩人的遭遇,這也沒必要隱瞞。
杜英說了自己的看法之後,眾人也無異議。
目前這一潭渾水,讓人有點兒看不清流向。
所以拖一拖,先觀其變,而不是貿然涉足其中,不見得是壞事。
因此話題自然而然的又轉到了宴席後,桓溫留下杜英這些人討論的事。
只聽得杜英簡單講述:
“······大司馬意欲招納荊州和蜀中世家重返關中,尤其是襄陽的雍州世家,從而和江左形成抗爭。
不過當初雍州世家和我長安世家相差無幾,幾乎都在戰亂中分崩離析、各自流落,又或是堅守鄉土。
因此匯聚在襄陽的各家,皆無法和江左相抗衡,所以其所求的,都是能安穩重返關中,而不是來和江左各家對抗。
若為後者,那麼這些世家還不如蹲在襄陽不動。”
袁宏出身江左,又久在荊州,對雍州世家在南方的現狀瞭解比較多:
“雍州各家,馬氏、法氏、梁氏、閻氏,也包括關中各家。戰亂之中,分別投靠於天下四方,早就不復當年。
反倒是五斗米道在江左傳教,還是雍州世家子弟推動的,然而道教香火既興,誰還記得當初是從關中走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