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去秋來,不過十餘天的功夫。

天空中飄下來的雨,已經沒有了夏天的磅礴霸道,而是細細密密,吹動的風中則多了絲絲冷意。

一場秋雨一場寒,籠罩在塬上的悶熱,在這秋雨之中一掃而空。

不少士卒在雨中盡情的奔跑,張開手臂、昂起頭向著天空,任由風雨洗刷身上的汗和塵。

杜英的心情也不錯,因為今天他收到了從華陰傳來的信,法隨已經帶著小師弟們下山,並且成功和老牛匯合。

在之前的華陰之戰中,老牛的身份已經徹底浮出水面,索性搖身一變,變成了關中盟駐紮在華陰的參謀,負責溝通聯絡華陰守軍。

隨著桓溫大軍的展開,原本更像是突出部的灞上防線,已經在東西方向上拉長,桓溫更是沒有餘力照顧藍田、商洛等後方,因此向杜英請求施以援手。

尤其是關中盟的人本來就更清楚關中本地的風土民情,和百姓交談也沒有什麼阻礙,因此往往事半功倍。

對於桓溫給的這個機會,杜英當然也牢牢抓住,立刻從蔣氏、周氏等後方塢堡抽調人手,入駐藍田。

後來又如法炮製,組建了一個個三五人為基礎的協調小隊,全部都掛上關中盟各曹司的名字,派駐到華陰、商洛等地。

桓溫倒是對杜英的這個積極主動,並沒有太多的反對。

本來軍隊的任務就是打仗,桓溫也不可能寄希望於自己麾下人數不多的軍隊,既能維持地方秩序,又能夠在前線屢克強敵。

而荊州和巴蜀的官吏也不好輕易抽調,在這些地方的官場上,桓溫好不容易取得了優勢,讓荊蜀逐漸變成自己的後盾,而一旦自己抽調走了忠心的下屬,自然又給了江左世家可乘之機。

因此桓溫寧肯相信杜英,也只能相信杜英。

更何況別看杜英的動作很快,但是實際上派遣的人不多,並沒有想要跟桓溫幕府直接搶奪地方統治權的意思,顯然杜英也並不打算直接試探桓溫的底線。

對此,桓溫滿意還來不及呢。

像是老牛這樣已經暴露的原杜家密探,此時自然也都變成了這些協調工作組的一員,沒有誰比他們更熟悉本地的情況了。

現在駐守華陰的戴施,有任何政令,都需要先請教於這些關中盟的人。

沒辦法,桓溫意欲將關中變成新的後方,而且江左世家又註定了不可能眼睜睜看著桓溫得逞,雙方未來註定要在關中有權力上的爭奪廝殺。

所以此時桓溫以及其麾下的將吏們,需要儘可能拉攏關中盟,再借助關中盟拉攏關中百姓。

現在的百姓,尤其是那些還算是有點兒地氣的小塢堡之類的,只能選擇支援王師,可是等到王謝世家大舉北上之後呢?

有了多重選擇,而且又都是來自於晉家朝廷的實力,甚至江左世家更根正苗紅,當然架不住人家再作馮婦,繼續開始左右搖擺,甚至乾脆倒向江左。

而今老牛已經在華陰妥善安頓法隨等人,而關中盟派出的車隊也會在兩天內抵達。

這是一支由關中盟商賈組成的車隊,意味著關中盟攫取財富的觸角將會深入桓溫控制的地盤。

杜英雖然並不覺得桓溫會真的對自己的師父做出不利的事。

但是他和王猛還是擔憂藉助桓溫麾下兵馬護送師父他們的話,保不齊桓溫就升起來什麼心思,邀請師父去喝個茶之類的,甚至乾脆扣下人,作為人質。

所以還是自己的車隊護送,來的靠譜。

桓溫可以扣下王師護送的幾個人,但是根本無從扣下關中盟整個車隊。

那意味著和關中盟的割裂。

所以保險起見,杜英還是讓法隨等車隊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