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塢堡旋即變成這道北方防線上的重要營寨和支撐點,而今關中盟兵馬就在此處集結,等待進攻。

林氏之所以這麼聽話,到底也是得益於林氏家主是杜英一手送上去的,他不聽話誰聽話?

因此杜英還是很感謝苻堅的,林氏塢堡這一份大禮就是當初苻堅送給他的。

只是當時的苻堅把林氏塢堡和林弊當成棄子,可能也沒有想到,林氏塢堡竟然能夠在關中盟體系中發揮這麼大的作用。

歸根結底,還是氐人發自內心對漢人的輕視。

身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即使是苻堅很欣賞漢家文化,也不能免俗。

不過大軍開拔,杜英卻沒有跟著去,只是讓王猛隨軍指揮。

不然的話,關中盟軍隊實際上全部交在朱序和任渠的手中,在沒有得到桓溫準確命令的前提下,杜英怎麼可能放心?

這兩個貨要是拒不聽命怎麼辦?

更何況關中盟軍隊之中,本來就有他們兩個的不少下屬,應該不算是關中盟計程車卒才對,這些人是不可能直接聽從於杜英的命令而不管不顧的。

所以杜英只能先讓王猛去代表自己坐鎮,同時以隨時準備支援昆明池為藉口安穩軍心。

至於杜英本人沒辦法去,是因為桓溫派人來了。

一老一少,再加上十多名護衛騎兵。

這不是桓溫派給司馬勳的援兵,而是派遣到關中盟來的使者,或者換句話說,真正意義上的監軍。

杜英以及關中盟文武官吏們之前的幻想自然也隨之破滅。把桓溫的監軍變成自己人,顯然並不靠譜,因為這隻會引起桓溫的警覺並且派遣更加難纏的監軍過來。

比如此時坐在杜英下手的這個老人。

徵西參軍,羅含。

羅含年過六十,在人均壽命很低的亂世之中,也是高壽了。而且他文人出身,身體素質本來就不是非常好,一路舟車勞頓,看上去疲憊不堪。

不過當他見到杜英的時候,還是很激動的,連連表示“琳琅毓秀,玉樹臨風,年輕人很有前途”!

被羅含這麼一誇獎,杜英自己都有點兒不好意思了。

畢竟當面的也是被稱為“江左之秀”的人物。

因此兩人一路互相吹捧著走入議事堂。

至於羅含帶在身邊的少年,則是羅含的幼子羅更生。

現在也不過就是十一二歲的樣子。

杜英算了算羅含的年紀,生這小子應該也有接近五十歲了。

不由得在心中嘖嘖兩聲。

這“精力”,我輩楷模。

至於羅更生的這個名字,則是出自羅含成名作之一的《更生論》。

萬物不更生,則天地有終焉。

翻譯過來就是,事物不發展,這方天地就要涼涼了。

羅含在後世因為其唯物辯證思想而被人注意,這《更生論》就很能體現“事物是向前發展”的這一唯物辯證觀點。

因此要說能夠和長在紅旗下的杜英找到共鳴的人,羅含肯定算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