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倒是真的讓謝奕這傢伙出了風頭。

桓溫甚至有一種衝動,什麼時候自己的事蹟也能夠搬到這臺子上,給大家看一看?

似乎是察覺到了桓溫的所思所想,杜英壓低聲音說道:“小侄之前未曾得到伯父允許,不敢把伯父放入其中,以免影響到伯父的形象。

若是伯父不嫌棄的話,小侄可以將伯父之前入蜀以及現在北伐的事蹟改編,演于軍中。”

這句話自然一下子說到桓溫的心坎上去了。

他捋著鬍鬚,微笑道:

“也好,本將南征北戰,雖然並非百戰百勝,但是自問也是給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總是有一些人誤解和不滿,蓋因不懂此間難處······”

話都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了,自然就是在暗示杜英。

不只是要給我的將士們看一看,最好還要給更多的人看。

這本來就是杜英想要的效果。

得到桓溫的支援,那麼杜英手下這些臨時訓練出來的演員,可就不是草臺班子了。

戲劇作為國粹,歷史上真正起源於唐代,然後興盛於宋代,最終在明清達到鼎盛。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看到的那些百戲之類的,不過就是雜耍罷了,哪裡有什麼劇情,自然也不會和當今人物有任何的關聯。

而如果能夠在桓溫的支援下,在關中,甚至在荊州,更甚至在東南,表演這樣的戲劇,那麼杜英可想而知,將會引起怎樣的熱潮。

桓溫顯然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希望杜英能夠好好塑造他的形象,然後拿出去表演,讓天下人都看看,他桓溫到底是怎樣的英雄!

這是在為桓溫奪取本來已經被世家分割的七七八八的天下名望,是為桓溫爭取更多的政治資本和社會影響。

養望,這是每一個割據一方的梟雄人物都必須要做的。

桓溫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但是身為一個武將,他之前所能做的也就只有透過北伐勝利來培養自己的名聲。

現在,戲劇顯然就是對他形象的很好補充和新的宣傳方式。

杜英當即微笑著說道:

“只要伯父願意,那麼之後小侄編排更多的戲劇,在關中、在天下巡迴演出,甚至我們還可以買下當地的酒樓之類的,常駐於此,伯父需要編演什麼,小侄就可以為伯父演什麼。”

桓溫臉上的喜色再也按捺不住:“那最好不過,你且放手去做,如果有什麼問題,都可以直接告知於伯父。”

杜英當即鄭重拱手。

桓溫態度的再次改變,他當然能夠察覺到。

之前桓溫曾經表示,杜英有什麼事可以向謝奕彙報,而現在可以向上彙報的層次直接變成了桓溫這一層。

而且桓溫之前應該算捏著鼻子承認了杜英這個冒出來的“大侄子”,因此在自我稱呼的時候,往往都是以“本將”自稱,現在卻已經主動自稱為“伯父”。

箇中親近之意,不言而喻。

也說明杜英獻給桓溫的這個別出心裁的投名狀,才真的讓桓溫認可了杜英,並不再把杜英當做一個聰明一些、有背景的······普通武將。

不過杜英也不會拿著雞毛當令箭,桓溫要操心的事多了去了,自己當然不可能總是往桓溫身邊湊。

只要這戲劇有了桓溫的認可,自然就能夠快速地在軍中傳播,至少等取得階段性的突破之後,再向桓溫彙報。

不然的話,杜英展露出來的,不是他獨當一面的才能,而是當跟屁蟲的才能,如此,桓溫憑什麼之後繼續對他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