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天下之大(第2/2頁)
章節報錯
“華陰的王老頭,竟然還活著?”注意到腰牌上寫著是王驛丞的名字,潼關驛丞的聲音就跟著他的手腳一樣顫抖起來。
從華陰來的時候,王驛丞可沒有跟杜英說自己在潼關尚且還有故人,所以杜英此時也只能恭謹的拱手行禮:“我家驛丞尚在,吩咐我等帶著因戰亂積壓多日的家書前來。”
潼關驛丞頷首:“這個老傢伙還沒有嚥氣,倒是難得,快些進來吧,你們這一路上走過來也累了,老夫讓人去準備些酒水茶點,早些用過了之後可以早些休息。”
“那就多謝驛丞了。”
“客氣什麼,早年的時候老夫和你家驛丞都是一起跑洛陽到長安這一線的郵差,後來又因為幹得出色,變成了驛使,騎著那高頭大馬好不威風。現在老了,就這短短半天的路,卻也有十幾年都沒有走過了。”潼關驛丞擺了擺手,“我這裡到底還是通衢要道所在,華陰那邊恐怕更是往來客人稀少吧?”
“承蒙驛丞掛念,還好。”王猛回答。
其實有老牛的客棧在,這些來往的信使還有營中、城中的將官等等都有光顧,所以也算不上稀少,不過大庭廣眾之下,多說無益,王猛並不想引起別人的關注。
雖然他和杜英很刻意的把自己收拾的看上去灰頭土臉,但是到底是久在山中,從行為舉止再到面貌,怎麼看都不像是久經風霜的郵差,就算是說自己剛剛開始幹這一行沒有多久,恐怕也會引起懷疑的,因此還是少說話、少露面來得好。
一些士卒們或許不會注意到這一點,但是很多眼尖的將領之流若是覺得他們不對勁,到時候只會徒惹麻煩。
潼關驛丞將他們兩個引入驛站中,一名年輕人已經向前行禮。
“這是任洪聚,亦是豫州中品人才。”潼關驛丞介紹道。
這“任洪聚”應該也就是二十餘歲的樣子,肯定比杜英年紀大,和王猛相差無幾。他鄭重拱手:“見過兩位,鄙人任群,表字洪聚,本是豫州潁川人,現在隨難民入潼關,本欲入仕,但聽聞關中戰亂,所以先落腳此處,為驛丞打下手。”
杜英和王猛交換了一個眼神。
出自潁川的中品?
那這個人應該還是有些本事的。
潁川為中原腹心之地,沒有什麼盛產的,除了人才。
從東漢到三國,潁川世家為朝堂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以荀氏、陳氏等為首的潁川世家,甚至幾乎在很多朝代實現了對人才選拔的壟斷,就連人才選拔制度都打破了原本兩漢時期的孝廉制度,變成了符合與他們利益的九品中正制。
而九品中正制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把人才分等級,上中下品,級別都有講究,不同級別的人自然就可以委任不同級別的官職,這也是曹魏對世家的妥協。
基本上世家已經壟斷了九品中正制的上品人才,寒門子弟甚至一些弱小世家的子弟,都要為爭奪中品和下品的位置鬧得不可開交,最終轉變為不斷結好主持定品的大世家,逐漸淪為大世家的附庸。
在潁川這一畝三分地上,別說是上品了,就算是中品也一般和寒門子弟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