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蘭亭序》,則是【三怨】。

而實際上,這首歌的曲也很可怕。

像樂神之類的樂評人,在聽完之後都是懵的。

“駱墨這個開山鼻祖,開宗立派也就算了,他還每次都在拓寬中國風的邊界!”

“這首歌依然是由五音為主進行創作,但裡頭居然有著大量的半音!”

“別人連【宮商角徵羽】都還沒玩明白呢,這位祖師爺就又開始玩新花樣了。”

“但還別說,效果很好,整個曲子給人一種很耐聽,且很有韻味的感覺。”

實際上,駱墨為什麼在出《青花瓷》、《東風破》等歌時,沒有專門寫一個背景故事?

為什麼唯獨在出《煙花易冷》的時候要弄呢?

一個原因是他想玩點新套路,另一個原因就是《煙花易冷》這首歌,很多人乍一聽是會覺得有點怪的。

原因就在於特殊的作曲、唱腔等。

但聽多了呢,又會覺得越聽越好聽,越聽越上頭。

說真的,當年這首歌其實沒有很爆。反倒是越到後面越火。

當然,爭議性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因為很多人都愛拿林志炫翻唱的《煙花易冷》,和周杰倫的原唱進行比較,還常常吵起來。

近段時間,周深所翻唱的《煙花易冷》,倒是也蠻火的。

駱墨專門寫個《伽藍雨》的故事,就是為了增加聽眾的代入感。

現在看來,效果還挺好的。

樂神在發完微博後,就又單曲迴圈了3遍《煙花易冷》,為自己接下來要寫得樂評構思。

可結果是——越聽越心驚。

“為什麼?為什麼伴奏裡沒有任何一件中式古典樂器!?”

“但我偏偏就是從頭到尾,覺得這就是首中國風的歌,是一首極致體現華夏韻味的歌!”

“怎麼做到的?這怎麼做到的?”

很多聽眾聽歌時,對於樂器是不怎麼敏感的,也不會去分辨這首歌的伴奏裡究竟用了哪些樂器。

因此,或許很多人聽了超百遍的《煙花易冷》,還一直以為這首歌的伴奏裡,應該是中式傳統樂器為主。

實則不然!

“或許,這也是華夏文化的魅力吧。”樂神突然想到了自己讀書那會兒,老師所講的一些關於華夏文化基本特徵的話。

也就是讀書那會兒所謂的——知識點。

要敲黑板的那種。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卻又有其獨特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這句話樂神到現在都會背。

但她沒想到,畢業後讓自己突然回憶起這句話的,居然是一首歌!?

但說來也是有趣,華夏就是有股神奇的力量。

外來食物能鼓搗成自帶華夏特色的味兒,八成還會更好吃…….

外來節日也能過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