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中伏(第1/2頁)
章節報錯
理論上講,康國、安國什麼的,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是西突厥的領土。不過原來他們是西突厥的附庸,剛被吞併不久,民心未附,當地老百姓還是以康國、安國之類的名字自稱。
康國漢朝的時候叫康居,乃是當時西域除了烏孫之外的第二大國,人口六十萬,有十二萬大軍,能控弦的猛士就有八九萬。
康國人曾砍下過波斯居魯士大帝的人頭,令波斯王大流士遠征慘敗,所向無敵的亞歷山大大帝也止步中亞,為了拉攏他們,不得不穿上中亞服飾,對其採取懷柔政策。
不過那都是往事了,如今康國已滅,被匈奴、波斯、嚈噠、突厥各種強勢力反覆按在地上摩擦,人口大部分流失。
或跑到疏勒、龜茲、焉耆乃至高昌的吐火羅同族那裡,或流落到了南面的大夏諸部落,也就是所謂的吐火羅部落聯盟。
留在康國的都是絲路上的粟特商人,只有八九萬的樣子,已經全無對抗突厥人的勇氣,只是在粟特同族的昭武九姓裡面抖威風而已。
蘇氏大軍一路走來,輕騎急奔,不帶輜重,日行八十里,竟然沒有受到任何阻礙。
這得益於隊伍的大部都是突厥輕騎。這裡是西突厥領土,部隊藏起了蘇氏大旗,頂著突厥人的身份急駛,即使遇到了巡邏的突厥人小隊,也是點頭而過,並沒有突厥人問口令什麼的。
突厥人作為遊牧民族,對領地,尤其是這種控制薄弱的新佔領土的控制力還很微弱。
碰到牧人的時候,求取軍糧食水,突厥牧人們驚訝地發現,這個隊伍和其他突厥士兵不一樣,居然是付銀幣的。
這不是小帥突發奇想,要在古代搞三大紀律,也不是吳軍師對軍紀的要求,這是駱公子建議的。
如果攻取安國成功,經略昭武九姓,這一路經過的地方,都是要作為領土經營的。你在這裡搶了羊,以後統治的時候,老百姓就不認你了。
民心這玩意似乎很飄忽,看起來沒有兵馬有效,真正失去了,一定玩兒完。
後世黃巢打下洛陽,秋毫無犯,世人皆稱其胸懷大志。後來取長安,易如反掌,雄關隘口都抵不住人心所向。到了長安腐敗了,縱兵劫掠,失天下就是兩年的事兒,百萬雄兵屁用不頂。
部隊到了康國,這裡只有一百突厥人駐紮而已。雖然這裡無備,卻沒有攻取。蘇氏在這裡沒有民心基礎,打下來統治也很艱難,乾脆繞城而走,直奔西面的安國而去。
安國距康國四百里,五天即至。昭武九姓都是城邦國家,一城即是一國,安國的國都也以國為名。
快到安國的時候,隊伍停下,小帥、吳軍師、駱公子和巴波一起看小帥帶來的當地詳細地圖,地圖上標的是現代的名字,布哈拉。
巴波指著地圖,咬著嘴唇,看了會兒,“這裡不對,河的位置偏了不少,這個城沒有這麼大,只有這麼一塊。這裡是個沼澤,過不去……”
地圖按照土著巴波的記憶修改後,幾個人覆盤了一下來時做的計劃,巴波叫來了兩個親衛,囑咐了一番,兩個忠心耿耿的親衛拿著公主的令牌,化妝成安國老百姓,離營而去。
部隊在一個山谷裡潛伏紮營。一天後,巴波的一個護衛回來了,報稱一切順利,已經聯絡到了城中心向王室的貴族。可以賺開城門,引蘇氏兵直接殺向突厥人駐地。
部隊啟程,奔布哈拉城而去。
安國雖然現在沒落了,在昭武九姓裡都屈居康國之後,但當年也是闊過的。
漢朝的時候叫安息國,和漢朝、羅馬、霜貴帝國並列為亞歐四大強國之一,在西方被稱為帕提亞帝國。
曾在卡萊戰役大勝羅馬軍團,殲滅羅馬共和國士兵兩萬人,俘虜一萬人,只剩一萬人敗退回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