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和金馬獎、金雞獎合稱是華語電影三大獎。

金雞獎最近宣佈兩年頒發一次,自降逼格,已經不能與其他兩座獎項相提並論。

並且金雞獎的雙黃蛋太多,從81年到05年,一共開出了19個雙黃蛋。

一直到05年的第25屆金雞獎,依舊出現了《太行山上》和《可可西里》兩部最佳影片同臺的情況。

雙黃蛋也就算了,金雞獎最為人詬病的是空缺情況,時不時的出現評不出最佳後然後草草了事。

金雞獎的評審團可能是秉承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可是在那些興致勃勃前來與會的演員眼看,他們不就是等於被耍了?

至少你得告訴我輸給誰了呀,你大嘴一張直接宣佈這個獎項空缺,不是明擺著罵這些人演的都不咋地麼。

金像獎和金馬獎在這一點上肯定是要比金雞獎要優秀一些的。

但是也存在著各自的問題,對比於金馬獎,金像獎更像是圈地自萌的獎項。

金馬獎包含了任何被定義為華人使用的語言的電影都可以參賽,而金像獎則限制為香江電影。

要想參與到金像獎的評審之中,電影至少滿足三個條件中的兩個及以上。

第一,導演是香江人,第二,投資方至少有一家香江公司,第三,主創超過6個部門有香江人參與。

《霸王別姬》就是因為這三個條件被金像獎拒之門外。

不過門徒沒有這個顧慮,除了男女主角,其他的演員及幕後清一水的香江人。

時值四月,金像獎早早公佈的提名名單中,季雲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最佳男主角提名——《門徒》季雲。

雖然已經在香江拍過一次戲,可是季雲還是對這裡感到陌生。

不僅僅是地域和環境的差別,更像是生活習慣和思維慣性的差異。

然而同處一個文化圈,即使生活習慣上再有差異,晚宴這種頗有儀式感的東西總是少不了鋪張。

季雲舟車勞頓,實在不忍心再讓自己的胃遭罪了,任周圍人將這個場合當成了線下聚會,他就把宴會當成餐廳。

爾東昇看著獨自吃喝的季雲,輕笑一聲迎了上來,“你怎麼這麼悶啊。”

“我不熟呀。”

季雲面露難色,他不光不熟,而且語言也不通。

香江雖然戰略上入駐內地,可是大多數人打心底裡還是本土至上,繁榮依舊的老頑固,就是不想學普通話融入浪潮之中。

劉德樺和爾東昇這種大咖一到了這種場所就成了眾人爭相巴結的物件,他實在是擠不進去。

香江是一個小圈子,能力有時候還沒有資歷好用。

能踏入金像獎大門的人哪個不是一方大佬,也不會上趕著來巴結季雲。

“那我來給你介紹介紹。”

也不待季雲拒絕,爾東昇熱情的攬著他的肩膀,提著香檳將其帶入人群。

香江的派系比內地要鮮明許多,雖然在攻佔內地市場的時候團結一致,不過當在這個場合之中時就分割出無數的小圈子。

見爾東昇前來,那些人自覺的開啟一個口子,順著這道光,季雲才發現圓心那人是誰。

“大哥成,不用介紹了吧。”

“當然了,龍叔好。”季雲十分上道,在這樣的巨星面前他根本沒有一點檯面。

“別叫叔,叫哥就行。”

大哥成兩大愛好,把同性收為小弟,和異性發展關係。

他笑容可掬,上來拍了拍季雲的肩膀,稱讚道:“我看了你那部門徒,演的相當不錯。”

“華哥演得好,我就是沾了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