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宮。”殷懷璽挺直了腰背,雄赳赳,氣昂昂地策馬入宮。

迎親的車輦,跟在他身後一起入宮。

鐘鼓樂聲再奏,一曲《桃夭》,在日薄西山之下,顯得古樸又曠遠,曲聲彷彿通天徹地了一般。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花怒放千萬朵呀,這個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定是和順又美滿。

豐腴鮮桃結滿枝呀,這個姑娘宜家室,定使家和人丁旺;

桃葉長得密又稠呀,這個姑娘嫁良人,定使夫妻共白頭。

……

帝后的滷薄儀仗,從宮門口到午門,一直綿延到太和殿。

到了殿前,車輦停下。

殷懷璽翻身下馬,走到了車輦前。

春曉和夏桃一左一右,挑起了帷幕。

許姑姑上前,將虞幼窈扶下了馬車,並將紅綢結成了連理花一端塞到虞幼窈身中,另一端遞給了殷懷璽。

虞幼窈眉目低斂,並不抬頭看他,卻也能感受到,殷懷璽落在她身上的目光,充滿了灼灼熱意,令人心兒一陣滾蕩。

接下來,她要和殷懷璽並肩一起進入太和殿,沿著太和殿內一段長長通道,踏上殿前的三十九級步階,直到太和殿的殿宇之上。

太和殿廣闊無比,殿前設有廣殿,可容納上萬人朝拜慶賀,氣勢十分恢宏,沿著長長的通道向前,一座殿宇,倏然拔地而起,離地數丈(八米),倨高臨下,氣象之威嚴、恢宏,彷彿能直達天霄。

這時,太和殿前奏起了《綢繆》: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

綢繆意指纏繞、捆束,猶纏綿也。

束薪喻夫婦同心,情意纏綿。

淡婉纏綿的曲調,夾雜了笛子的歡快、活潑,每吹奏至‘今夕何夕’時,曲子含蓄而俏皮,有一種陶醉在這良辰吉日,歡愉興奮、忘乎所以的風趣。

虞幼窈聽著樂聲,臉兒一片嫣紅,大周朝迎親,大多都奏《桃夭》和《綢繆》,皆是象徵婚姻美好,對新人美好的祝願。

便在民間不搞一些文文縐縐的詩經曲子,也要唱一段《綢繆》小曲,表達一下這喜慶與歡喜。

可這是封后嘉禮,吹奏此樂是不是有點不太莊重。

心裡正想著,殷懷璽還真如民間百姓一般,唱起了《綢繆》小曲,他聲音清朗,不難聽出調子裡的春風得意。

柴火扎得緊喲,天上三星亮晶晶嗨。今夜究竟是哪夜?見這美眷真歡欣呀。要問你啊,要問你,要將這如花美眷怎樣親喲?

親喲——

喲——

一捆牧草扎得多喲,東南三星正閃爍嗨。今夜究竟是哪夜?遇這良辰真快活呀。要問你啊,要問你,拿這良辰怎麼過嘿?

嘿喲——

嘿——

一束荊條緊緊捆喲,天邊三星照在門嗨。今夜究竟是哪夜?見這美人真興奮呀。要問你啊,要問你,將這美人怎樣疼呦?

疼呦——

呦——

……

------題外話------

我是第二次寫周制漢婚,還真是感慨萬千呀,雖然是第二次寫,但是寫的很舒適,我抱著詩經翻來翻去,還是挑了,關雎,桃夭,綢繆三首,感覺沒有替代,我真是太喜歡周制漢婚了,可能以後還會寫,在我心裡周制漢婚,才是正真的中式婚禮,後世在漢婚禮加了亂七八糟的熱鬧,一些禮數透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沒有周制漢婚的胸襟與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