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兩相利害(第2/2頁)
章節報錯
給虞氏族裡的信,既不能透露出殷懷璽的野心,還要引導虞閣老,往高祖皇帝頒發強加御外的國策上面引。
無論是太后娘娘,朝臣們,還是虞閣老,都是手握重權的上位者,心機城府也是極厲害,並不是那麼好糊弄。
以一介女流之身,左右整個朝綱局勢,對虞幼窈來說很難,好做成了。
第二日,殷懷璽過來尋了虞幼窈。
一起過來的還有謝景流。
住在驛站,到底不比家裡,殷懷璽每次找虞幼窈,都要先派人稟了謝老太太。
謝老太太也知道,殷懷璽和小窈兒,在虞府時,有“表兄”之誼,現在也有“信物”盟約,也不好攔著。
但謝景流防殷懷璽,就跟防賊一樣。
但凡殷懷璽尋虞幼窈,總要湊過來盯一盯。
美曰其名:“莫說你和小窈兒的婚事還沒有正式定下,就算定下來了,也要守規矩,見面可以,邀約也行,私相授受也可以,但孤男寡女共處一室,卻是不行。”
殷懷璽能說什麼?殷懷璽只能捏著鼻子認。
這會兒,虞幼窈站在小院裡的一棵老榆樹下,見殷懷璽和三表哥一起過來,指著樹上說:“榆樹開花了,真好。”
北榆南櫸,在北境幾乎家家戶戶,門前門後都種了榆樹,
殷懷璽抬頭看樹,榆樹都是先花後葉:“過不了多久,榆葉、榆錢、榆樹皮,就都可以吃了,北境的饑荒,很快就能緩解,不會再有災民餓死。”
榆樹耐乾旱,在荒漠地區也能存活,北方自古就有“一榆解三旱,家種一棵榆,不怕三年旱”的說法。
山裡有許多能吃的野菜。
但榆樹能飽腹,其他野菜卻不行。
謝景流笑了:“對了,我今兒在外頭打聽了一個訊息,有人效仿前朝張文忠公,帶了聚集在京兆城外的二十餘萬流民在來北境的途中,路遇流民則收,遇死者則葬,遇城則隻身入城,一家一家地敲開城中富戶的家門,懇請富戶賑糧,富戶們礙於他的身份、家世、官職,便是再不樂意,總要賑些糧食,他走一路,討一路,願意跟著他的流民,從二十餘萬,達到五十餘萬。”
“這人是誰?”虞幼窈瞪大了眼睛,張文忠公一生經歷了七代皇帝,辭官歸隱後,朝廷七聘不出。
後關中大旱,年愈六十的張文忠公出山了,並出任陝西行臺中丞。
他散盡家財,遇民難則賑,遇死者則葬,並且以賑糧補官之言,說服當地的富戶們賑糧。
後來積勞成疾,逝世於任上。
死後追諡文忠公,關中百姓哀之如失父母。
寫下了一首《山坡羊·潼關懷古》,留下了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名句。
謝景流刷一下開啟摺扇:“這人你也認識,正是你的族兄虞善德。”
虞幼窈怔然良久。
祖母對虞氏族裡心懷怨懟,又一向剛強慣了,與族裡關係也只一般,她和族裡接觸也是不多,關係比較好的,還是宗長太太和二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