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氛變得凝重。

虞閣老既做了領頭羊,自然就不能半途而廢:“皇上久不臨朝,有悖明君之道,我等臣子,若等閒視之,亦有悖忠君之道,我大周朝素以忠孝治國,眼下太后娘娘崩逝,前朝後宮都需要皇上出面主持大局,以周全“孝道”,安穩社稷,故臣等特進宮懇請皇上臨朝。”

一番話說得是冠冕堂皇,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共鳴。

請皇上臨朝,是忠君之道。

皇上臨朝,是以全孝道。

大周朝以忠孝治國,忠孝不全,天誅地滅。

便是個忠君的臣子,也不能坐視,皇上至今不肯臨朝。

皇后娘娘頓時感懷萬分:“諸位大人憂心國事,為盡忠君之事,置生死之度外,我大周朝能有諸位良臣佐輔,實乃皇上大德,社稷之幸,本宮一介女流,不懂前朝政事,身安於內宅之中,心繫於聖體康泰,行孝於太后專前,每行規蹈矩,只盼與皇上同心同德,莫敢逾越本份。”

這一席話,說得實乃高明。

卻也並非虛言,寧皇后多年來,封宮不出,安於內宅,便是也確實是行規蹈矩,之所以開了宮門,也是因為太后娘娘鳳體欠安,也算是行孝於太后專前,全了孝道,也令人無法反駁。

在場的一干朝臣各懷鬼胎,心思不一。

皇后娘娘也不管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只繼續道:“諸位大人,都是國之棟樑,肱股之臣,能令諸位大人不惜甘冒“不敬”之罪,也要求見皇上,可見事態已經嚴峻到,萬鈞一發的地步,本宮雖不才,卻也願效仿姜後“退簪勸政”的佳話,與諸位大人一起,懇請皇上臨朝。”

此言一出,場中頓時一陣騷動。

周宣王荒廢政事,姜後明曉大義,勸周宣王勤政,退去髮簪與耳環,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

周宣王知曉姜後的心意後,感動又慚愧,於是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寧皇后效仿姜王后,是賢於內,德於外,盡顯了一國之母的賢德風範。

接著,就見皇后娘娘雷厲風行,當眾脫下了鳳袍後,跪在殿前,接著又一一脫下了,頭上的九龍九鳳冠、耳環、項鍊、手鐲等飾品。

何公公大驚失色:“皇后娘娘,使不得啊……”

姜王后退簪還政,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寧皇后效仿之,也是為了大周的江山社稷,莫說是何公公一個奴才,就算是皇上本人,也不能視而不見。

退了鳳袍、首飾的皇后娘娘,跪在乾極殿前,口口聲聲說:“姜後做得,如何本宮做不得?!”

朝臣們也反應過來,連忙高呼:“皇后娘娘深明大義……”

皇后娘娘將鳳袍、九龍九鳳冠、耳環等一應飾品,捧在手中:“本宮有罪,待皇上臨朝,自然親作處置,何公公還請讓開吧,不可耽擱了國家大事。”

這下,何公公哪裡還敢攔著,細長的眼兒一掃在場的諸位大人:“諸位大人是為了盡忠君之事,這才求見皇上,便也不好太過打擾了皇上龍體,便請諸位大人商量一下,由誰與咱家一起進殿,求見皇上,向皇上陳情。”

場中有二十幾個大臣,自然不可能都帶進宮裡去。

朝臣們達到了目的,也不會這事上含糊,當下就推選了包括虞閣老在內的三位大臣,與皇后娘娘一起去見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