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一呼百應(第2/2頁)
章節報錯
……
到了第二日,蠶莊上的兩個管事就拿了名冊,給她過目。
厚厚的七本名冊,每一本上面都記載了一個縣區,願意合作的散戶名單,還有基本情況,如名下蠶莊大小、位置、產絲量,主養的柞蠶種類等。
適用養蠶的柞樹有九種,柞蠶的種類也有十多種,每一種柞樹,產的絲也各有不同。
其中最名貴的,就是天蠶。
天蠶繭不需染色,就帶有天然的瑩綠,並具有獨特的光澤,織成絲綢色澤豔麗,是“貢品綢”,民間少有見到。
只是少量的天蠶,也都掌握在士紳手中,散戶自然養不了。
灰衣的張管事道:“訊息一傳開,連城養蠶的散戶們就聞風而動,自己尋上門來,朝廷頒下了國策之後,連周邊一些養蠶地區的散戶,也都找上門來。”
這些名冊,除了連城外,還包括了丹東、岫巖、鞍山、襄平、鳳城等地,這幾個地區,幾乎是遼東三省最主要地柞蠶產地了。
由此可見,散戶們是受夠了士紳們的欺壓。
韶懿郡主在北境,也是一呼百應。
藍衣的錢管事也道:“可別小看了這些散戶,士紳們把持蠶業,低買高賣,散戶們為了生計,只能多花些心思,琢磨養蠶技術,提高蠶絲產量和質量,高質量的蠶絲,能為士紳們帶來高利潤,價格也偏高一些,所以這些散戶幾乎個個都養蠶的好手,身懷了不為人知的養蠶手段,說來也可笑,遼東一帶高質量的蠶絲,不是出自養蠶的大戶,而是這些散戶。”
虞幼窈頷首:“能在士紳的壓迫下,生存下來的散戶,自然是有過人之處,”她翻了幾本名冊,大致看了一些,就差不多瞭解了,遼東三省散戶們的現狀:“你們拿了我的印鑑,明日去官府定契,讓名冊上願意合作的散戶們按手印即可,有了契約,也能讓人安心,這事兒基本也就正式定下了。”
契約也只一個形式,表明了大家互幫互助,共進退的態度。
由虞幼窈牽頭,保證散戶們出產的蠶絲,只要質量過關,不論多少,都以大周朝蠶絲的市價收取。
散戶們也將保證,不會損害虞幼窈,以及其他散戶利益的事。
並沒有實質性的效力。
但是,一紙契約,卻在形式上將散戶們的利益聯絡在一起。
張管事和錢管事連忙應下,小姐封了郡主之後,就有代表郡主身份的印鑑,作用於一些重要的契約,尋常還是用她自己印章。
足見小姐對這事的看重,他們自然不敢馬虎。
虞幼窈又道:“再以我的名義,去得月樓包場一天,由你們出面,請名冊上的管事們,三日後在得月樓聚一聚,互相認識,聯絡一下交情,將各個散戶的人脈和渠道整合一起,交流養蠶經驗。”
這種交流會,以她的名義也算表明了,她和散戶聯合的態度,倒也不必她親自出面,由她名下的管事,親自持辦,主持,也是給足了,那些散戶們體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