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村子裡只有小學,沒有幼兒園。

和老人閒聊幾句後,何立揚繼續往果園的方向走去。

路上,他想起老人的舉動,不禁感慨著人間親情,想念小孫子,只要看見腳印都能得到心理慰藉。

同時,他又想到一個問題,為何不在村裡辦一所幼兒園呢?

早先聽康光謙說過,村裡幾乎留不住年輕人,大多都外出打工去了,這些人的子女自然就成了留守兒童,留在爺爺奶奶身邊,在村裡的小學讀書。

因為村裡沒有幼兒園,所以大多數的孩子都沒接受過學前教育,他們都是從一年級開始,只有條件稍好一點的家庭,會把孩子帶到縣城裡去上幼兒園,等到孩子大了一些,又送回村裡讀小學,或者乾脆在縣城裡上學。

這樣一來,村小學的學生數量自然就減少了。

可現在情況與以前不同,那些外出務工的村民,都回到了村裡,被他安排到食品加工廠工作,部分孩子自然而然也跟著回來,到村小學就讀。

還有一部分留在縣城就讀,因為他們的父母覺得,孩子現在對他們來說,是改變他們命運的唯一機會,他們認為村小學的教育質量相對落後。

這也是真是存在的問題。村小學基礎性的教育設施不夠完善,師資力量也比較短缺,於是就造成了雖然有不少村裡孩子有上學需求,但村小學卻沒有多少學生的尷尬局面。

何立揚腦海中盤旋著著老人憨厚可掬的笑容,心中默默嘆口氣,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呀!

秋天的腳步越來越遠,轉眼間,就到了寒風瑟瑟的冬日。

長青山腳下的河面上,結起一層薄冰,河堤上,雨水沖刷的痕跡已經不見,重新修整後的河堤看起來更加牢固,也更加美觀。

河堤往上,是一條漫步道,一棵棵柳樹掉光了葉子,等著來年煥發新的生機。柳樹下,擺放著木質長椅,雖然小道上幾無遊客,但長椅卻被擦洗的一塵不染。

站在漫步道上,引入眼簾的是一片農田,一直延伸到林下養殖場的山底。

就在山底,三排整齊潔白的新房坐北朝南呈“三”字排開,在冬日的暖陽下,熠熠生輝。

此刻,村民們穿梭在房屋之間,他們手裡有的拿著鍋碗瓢盆,有的拿著衣服被褥,還有的抬著箱子。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容。

他們即將入住新房,內心自然是充滿喜悅的,

何立揚、周治和康光謙站在房屋不遠處的空地上,看著村民們忙來忙去,三人心裡有著不一樣的感受,但相同的是,他們都非常的高興。

對於何立揚來說,這一次新家的搬遷,代表著村民們與過去的告別,往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相對的,自己的壓力也會增加,但不管什麼壓力,他都有信心抗住,雨災都挺過來了,害怕什麼。

周治想象著村民們住進新房的生活,那是他剛到村裡任第一書記時的憧憬,沒想到,這麼快就變成了現實,他心裡替長青村所有人感到高興,因為何立揚,長青村才會如此美好。

康光謙抖著肩膀上那件黑色大衣,此時,他的大腦一片空白,除了喜悅就是喜悅,集體住新房這種美事,是他當村支書這些年來,想都沒想過的事情,如今,眼前的景象讓他恍惚的不真實。

家家戶戶的新房門窗上,貼著“喬遷之喜”的紅色對聯,一聲聲鞭炮想起來,鮮香的羊肉味飄蕩在新居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