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戴森雲,戴森球的說法傳播更為廣泛。

戴森球是二十世紀一個名叫弗里曼·戴森的科學家提出的一種高效利用恆星能量的科技造物。

說穿了就是弄一個球形大殼子把太陽裝進去。

不過這個球形殼子的技術要求就太高了——

提取太陽能量和物質,保持與太陽的距離不墜毀,不在太陽風沖刷下磨損,保證自身一體化連線結構強度與韌性...

說實在的,有這技術的文明恐怕也看不上太陽自然釋放的那點能量,直接挖太陽物質自己質能轉化估計更高效點。

不過程斌在全景圖裡看到的戴森雲並不是那種東西,或者說,他看到的東西離高效利用太陽能量的戴森雲體系還有點差距——

相同軌道的稀疏行星排列成行星環,較外側行星環比較內側行星環偏開一點角度,以此一環套一環,構建出了繞著恆星精確運作的行星陣列。

這彷彿就是在零號世界的太陽系裡拆掉其他天體,在與地球相近的軌道上部署出更多與地球相似、適宜生存的星球。

“人工調整行星軌道,甚至可能人工製造行星...火影世界存在這種層次的文明?

“不對吧...我這次為了避免永無止境那種神展開,可是專門選了劇情時間點來匹配的...”

程斌仔細打量了一下全景圖內那充斥著規律美感的奇特行星體系,隨後收回目光看了眼自己所在的新晉小行星帶。

“這顆星球獨佔了一個軌道,而且獨立在戴森雲行星體系外,難道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正當程斌疑惑之時,他背後的小行星表面,逐漸浮起一絲朦朧的光芒。

程斌詫異地回頭看去,在全景圖各種各樣探測模組下,那團慢慢變大的朦朧光芒似乎是在憑空發光,沒有任何實質的物質載體。

感覺有點像之前的尾獸玉,或者說查克拉。

在程斌的關注中,這團白色的光芒逐漸濃郁至猶如實質,並變化成了一株兩米高的奇怪植株。

植株與普通樹木大致外觀上類似,但根鬚更像是觸腳,主幹中間位置規律地向三個反向延伸出手臂一樣的枝椏,枝椏上的分岔更像是手指。

除了鑲嵌著奇異結晶的主幹上部以外,只有零星的葉片點綴在其不重要的角落,其手臂上方的主幹圍繞著項鍊一般的勾玉串。

白光凝聚的植物擺動著自己的枝椏手臂,一股震動隔著真空莫名傳播到了程斌的身上。

“這是...某種語言?”

程斌撓了撓頭,全景圖可以讀取到白光植物身上釋放出的各種資訊,倒也不用其努力隔空傳音。

不過完全看不懂聽不懂啊...這要怎麼交流?

回想起零號世界藍星人留言裡,那種專門與陌生文明交流的翻譯用前言,程斌試探著在空氣中製造出投影,描繪出10個圖案——

一個圈,然後一個豎線、兩個豎線...直到九個豎線,然後再在每個圖案下面標註出阿拉伯數字0到9。

最後程斌在第三行寫出“1+1=2”,並高亮標註了“加”與“等”。

擺動著枝椏手臂的植物停頓了一會兒,然後飛快用那種白光寫出了“1+2=3”。

見到對方輕鬆理解了自己的意思,程斌眼前一亮。

藍星人這辦法果然好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