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的戰場,看似廣闊無邊,有無窮無盡的戰術運動空間。

但在受到物質條件約束的當前,無論是人類還是龍族,在太空作戰中可以選擇的宏觀戰略卻很少。

空曠的太空中,失去物質補給,遲早都會被能進行補充與發展的敵方耗死。

地球、火星、小行星帶、木星,雙方的戰爭基本都圍繞著這四個物質點在進行。

水星與金星離太陽太近,雖然不能說沒有資源,但以目前的技術而言採集難度太高、效率太低。

至於位置比木星更遠的那些缺乏陽光的行星,如果往太陽系外探索的話,那還稍微有點作為中轉的價值。

在被人類一號母艦改造出的反物質炸彈陷阱坑了一把後,太空殘餘的龍族就聚集到了小行星帶附近,在遠離人類小行星帶基地的位置駐紮了下來。

富含各種金屬元素的小行星帶,是個不錯的物質補充點,特別是對於使用裂變龍晶的那些龍種而言。

作為生物兵器的巨龍,自然不缺少暴兵的辦法。

高階巨龍中有大量孵化兵力的型別,除此之外,在足夠能量的支援下,五級巨龍的細胞甚至可以在複雜的小行星物質中繁衍,並迅速衍化成長為具有戰鬥力的巨龍。

不過這樣催化出來的,絕大多數都是低階巨龍,在人類艦隊的強大火力面前基本都是炮灰的角色。

太空作戰主力的高階巨龍,似乎需要很長的時間、嚴苛的環境、細緻的調整才能誕生,除了地球龍族誕生時的迷之爆發外,高階巨龍的產生速度還在人類的接受範圍內。

此時,人類以二號球形母艦為核心的戰艦群,已經到達小行星帶,和龍族軍隊正面接觸。

之所以要等待母艦整備完畢才開始追擊,主要是因為人類戰艦佇列中,擁有獨立航行能力的非常少,之前都派到小行星帶的人類礦產基地預防龍族襲擊去了。

大部分戰艦本質上都是母艦的補充和附庸,除了緊急時刻啟用的核引擎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透過核心母艦發射出的高能電磁波進行能量補充,日常行進時甚至可以只靠母艦的充能鐳射進行類似“太陽帆”的移動。

這樣做,一方面是考慮到龐大燃料與對應引擎對戰艦效能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擺脫這兩者可以大幅度降低戰艦的成本與製造難度。

而母艦的核心引擎,所需要的燃料——

反物質,主要由帶負電荷的反質子與帶正電荷的正電子組成,能與正常物質相互湮滅,進行接近百分百的質能轉化,以此產生巨大的能量。

但反物質無論是製備還是儲藏都非常困難,不但製作時需要消耗反物質產能數十倍的能量,維持反物質存在,提取並進行使用,這些過程的環境要求也是極為苛刻的。

人類方目前只有核心母艦才能提供這個環境。

依靠木星那無窮無盡的聚變燃料儲備,人類將二號母艦的反物質儲備推到百分之三十後,就迫不及待地向在小行星帶內暴兵的龍族殺來。

戰爭並沒有什麼懸念,雖然很短時間內龍族數量就恢復了之前的規模,但代表其質量的高階龍族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且開戰後龍族的戰術一如既往的莽——

沒有什麼彎彎道道,不要慫就是懟。

巨龍完全不把自家的小命當回事。

這種情況下,佔據兵力優勢的人類很容易就拉扯出了多打少的集火場面,依靠護衛艦與大量近程小型飛行器來拖延龍族的步伐,井然有序地點殺著為數不多的高階巨龍。

不過最頂級的五級巨龍在這種劣勢下依舊給人類製造了不少的損失,若不能做到精確的聚焦集火,大部分戰艦的武器幾乎都無法對五級巨龍造成傷害。

但在鐳射都需要複雜的預瞄程式才能命中的宇宙空間中,完成同時到達的聚焦集火哪有那麼容易。

最後還是二號母艦冒險貼近戰場核心,使用反物質引擎推動的高能粒子炮、反物質爆彈擊殺了屈指可數的五級巨龍。

雖然母艦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也釘死了人類的優勢,整個戰場就此進入了垃圾時間。

節省能量的母艦保持著對周圍艦隊的支援,蜂群般的戰艦與巨龍在母艦附近的立體空間中飛舞著,傾力絞殺著彼此。

......

龐大的二號母艦內,矮壯的光頭黑人安德魯站在封閉的金屬箱中,順著磁力井向著母艦深處飛速下降。

看著手中平板上顯示出的母艦外戰場景象,看著最後一隻長達數公里的、在戰艦陣形中硬生生撕出一道裂隙的五級巨龍在貼近後被母艦主炮摧毀,安德魯也只是點了點頭,臉上卻沒有多少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