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上看,趙光義也確實不像是篡位,或者說即便是篡位,也是順天應人,符合廣大既得利益集團的訴求,得到了廣泛的擁護。

另外再說一下所謂的本案關鍵證據——“斧”。

請看三個小故事:

趙匡胤在接見某位正直的臣子時,因怒而用“柱斧”撞擊臣子的嘴巴,導致臣子兩顆門牙當場掉落;

965年正月,王全斌從前線發回戰報,彙報消滅後蜀偽政權的喜訊,並請示朝廷是否可以一鼓作氣,捎帶手把老朋友南詔也一勺燴了。趙匡胤則“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968年10月,屯田員外郎雷德驤同志赴京上訪,不僅越級闖殿,還在趙匡胤面前高聲叫嚷,誹謗趙普。趙匡胤大怒,當即“引柱斧擊折其上顎二齒”。趙匡胤喜提“門牙終結者”成就稱號。

結合這三則出現“斧”的記載,不少學者認為“燭影斧聲”中的斧應該類似於上述的柱斧、玉斧,很可能是當時的一種禮器或把玩之物,不是兵器中的斧。趙匡胤是皇帝,不是程咬金、李逵,見過皇帝陛下整天抱著車輪板斧的嗎?

也就是說,“燭影斧聲”中的斧應該不會具有致人死地的殺傷力,不可能是作案兇器。

最後再來看一下“金匱之盟”的法定繼承人的下場。

趙光美,原名趙匡美,趙匡胤即位後避聖諱改光美,趙光義即位後又避聖諱改廷美。趙光義即位後封其為中書令、開封府尹、齊王。劃重點,開封府尹,宣示著他的儲君身份。趙光義還特意下詔,以趙光美的兒女為皇子、皇女,以示特別優寵,後來又加檢校太師。跟隨趙光義北伐,被改封秦王。

然而就在趙光義登基的第七年,有人指控趙光美謀反,於是被罷免了開封府尹,被髮往洛陽,離開了權力中心。緊接著,趙普繼續補刀,說趙光美不思悔改,依舊心懷異志,建議遷移到更加偏遠的地方妥善安置。於是趙光美就被削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

到達房州之後,趙光美憂悸成疾,很快就病逝,享年38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事發984年,趙光義登基第八年。

趙德昭,趙匡胤次子,在趙匡胤活著的時候,一直沒有給他封王,按照當時的慣例,皇子出閣就封王。按照唐朝制度,皇子小時候要集中養在宮中,長大後就搬出皇宮居住,即“出閣”,出閣相當於皇子們的成人禮,是步入政壇接受歷練的開始。趙德昭在964年出閣,直至趙匡胤駕崩,也沒有被封王,理由是他年幼。其實這也是人們認為“金匱之盟”真實存在的間接證據,因為他不是皇儲,所以不能過早地封王。趙光義即位後,才將其封為武功郡王。

需要強調的是,趙光義明確規定,趙光美和趙德昭的班列要在宰相之前、百官之首。這同樣也是“金匱之盟”存在的間接證據。

趙光義登基第四年,因故怒斥趙德昭,退朝之後,趙德昭憂懼自盡,享年28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趙德芳,趙匡胤第四子。趙光義登基後就任命趙德芳為興元府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之後又加檢校太尉。然而在981年3月,趙德芳就因病醫治無效而去世,享年22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還——有——誰?”

趙匡胤的長子趙德秀、三子趙德林均早夭。

有人認為正因“金匱之盟”的存在,所以趙光義才把繼承人名單當成死亡名單來使用,迫不及待地將弟弟和侄子除掉。

如果“金匱之盟”存在,恰恰說明趙光義是合法繼承人,則弒兄奪權的“燭影斧聲”不存在;但是,假如“金匱之盟”不存在,能證明“燭影斧聲”存在嗎?邏輯上顯然不能。

另,按照史書的敘述,宋皇后在趙光胤死後是想召年幼趙德芳入宮即位,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不是兄長趙德昭?

有人說是因為長輩通常偏愛幼子;也有人說正因幼子好控制,宋皇后有臨朝稱制的政治野心……

在整個事件都存在爭議的情況下,宋皇后的“廢長立幼”暫且可以視作偽命題,根本不具備討論的必要。

需要多說兩句的是,基於對趙德芳的同情和對救世主的渴望,後世把趙德芳塑造成一個嫉惡如仇、懲惡揚善、專殺奸臣的“八賢王”、“八王千歲”。在戲曲、評書等演繹中,趙德芳的形象通常是手持御賜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剛正不阿的白鬍子老爺爺,他維護正義、為民伸冤,是“包青天”包拯和楊家將的堅強後盾,在、、等諸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中均有出現,儼然是老年版李雲龍。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位22歲早逝的皇子成為在苦難中艱難掙扎的勞動人民的精神寄託。人民需要一位懲惡揚善的包青天,更需要一位能頂住一切壓力維護正義的八賢王。

總結一下,趙光義已經具備了接班的一切客觀條件,不需要冒險弒君奪權,他只需耐心地等待。“燭影斧聲”更多是出於政治需要而被捏造出來,主要目的是質疑太宗法統、重塑太祖法統;至於“金匱之盟”,我個人更願意相信這是趙普導演的三部曲之一。

在弟弟趙光美和侄子趙德昭、趙德芳都去世的情況下,趙光義終於破解了兄終弟及的難題,從他開始,大宋皇位開啟了父死子繼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