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是擁有皇位繼承權的人相繼離奇去世。趙匡胤的另一個弟弟趙光美,被人指控意圖謀反,被貶官外放,最終驚悸而死,年僅38歲;趙德昭被趙光義罵死,時年33歲;趙德芳同樣是突然暴病身亡,年僅22歲。所以趙光義日後就無法把皇位傳給弟弟或者趙匡胤的兒子,而只能含淚傳給自己的兒子了。

這三個原因是無可爭議的客觀事實,也是太宗弒兄奪權陰謀論的底層邏輯。在此基礎之上,人們開始捕風捉影,經過不懈努力,終於編織出廣為流傳的“燭影斧聲”。

其次需要強調的是,“燭影斧聲”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段相當漫長的時間裡經過了多次的演化和改良。

據權威史籍記載,976年10月初,趙匡胤突然“不豫”,然後在10月19日這天派心腹宦官王繼恩在建隆觀設黃籙齋,當天傍晚緊急召見趙光義入宮議事,入夜後趙光義離開,深夜四鼓,趙匡胤駕崩。

宋皇后急命宦官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不料,王繼恩出賣了宋皇后母子,他沒有去找趙德芳,而是徑直來到晉王府,召趙光義入宮。趙光義狐疑不定,不敢入宮,在王繼恩的一再催促之下才勉強入宮。

當聽說王繼恩帶人入宮,坐臥不安的宋皇后迫不及待地迎出門來,“德芳來啦?”只聽王繼恩回覆道:“晉王來了。”話音未落,宋皇后就看見了王繼恩身後的趙光義,錯愕中,宋皇后哭道:“我們母子的性命就交在官家手中了。”趙光義也哭道:“共保富貴,無憂也。”

注意,“官家”是后妃對皇上的稱呼。也就是說,在見到趙光義的那一刻,宋皇后就篤定趙光義要柩前即位了。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小細節,稍後展開。

天亮後,趙光義宣佈即皇帝位,歷史進入到了太宗朝。

以上是司馬光的版本,雖然比更加詳實,但在關鍵的問題上——那一夜究竟發生了什麼——還是太過簡短。於是,在過了一百多年之後,終於有當事人回憶起了當晚的情況:

那是一個沒有太陽的雪夜,趙匡胤與趙光義在屋裡喝酒議事,他們屏去了宮娥太監等一切閒雜人等,屋子裡只有他們兄弟二人,沒人知道他們說了什麼,但——透過窗戶上的人影,似乎看到二人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並疑似發生肢體衝突,趙匡胤似乎用什麼東西砸向趙光義,而趙光義閃身躲過,就聽趙匡胤怒吼道“耗子尾汁!”片刻之後屋裡就響起了趙匡胤打鼾的聲音,而趙光義也就留宿宮中。次日清晨,趙匡胤就被發現不知何時氣絕身亡,趙光義召叢集臣,宣讀了遺詔,遺詔是讓他即位,趙光義還讓群臣近距離瞻仰了趙匡胤的遺體,據說如同出水芙蓉一樣,暗示趙匡胤是自然死亡而非暴力致死。

在這種說法中,趙光義具有明顯的作案動機和明確的作案時間,但也強調趙匡胤是自然死亡。

史料相互矛盾,史學家各執一詞,為我們帶來了諸多困擾和樂趣。下面我們就將抽絲剝繭,試圖尋找歷史的真相。

首先從史料的成書背景入手,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司馬光生活在北宋,他的觀點是“趙光義絕對無辜”,那一晚趙光義不在宮中,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而且對於趙匡胤的駕崩和被邀請入宮,趙光義表現得極為驚詫和恐懼,猶豫不決、徘徊不前,瞻前顧後,證明趙光義事先不存在什麼陰謀。

南宋時的李燾首次將“燭影斧聲”引入,於是“啟千古之論端”,而到了明朝,程敏政的則“詆之尤力”。

簡單提煉一下:案發時的北宋,人們全都相信官方說法;到了二百多年後的南宋時候,人們才開始捕風捉影,新增了“目擊者”的回憶,證明趙光義具備作案動機和作案時間;而在過了六百多年後的明朝,才有了趙光義弒兄奪權的明確指控。

大宋朝的第一次皇位更迭是兄終弟及,此後便一直是父死子繼,神器始終在太宗一脈傳承,後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高宗趙構偏安江南一隅,當時高宗絕嗣,而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又撞臉趙匡胤,於是天下盛傳宋太宗當初就是弒兄奪權,所以趙匡胤轉世投胎成為金太宗,“靖康之變”就是太祖針對太宗後人的報復行為……

高宗趙構於是海選太祖後裔,並最終傳位給宋孝宗,從此之後,神器便又回到太祖一脈傳承,直至被蒙古人所滅。

也就是說,北宋時,皇帝是趙光義後裔,而南宋時則是趙匡胤後裔。那麼北宋史官堅稱太祖自然死亡、太宗無辜,和南宋史官開始懷疑其中有蹊蹺,也就不難理解了。

明朝人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添油加醋也就更好理解了,最起碼沒有政治紅線的束縛。

於是陰謀論的支持者們站了出來,說弒君的鐵證肯定被北宋當局清理乾淨了,北宋的史官也不敢“亂講”,部分漏網之魚的線索只能被迫隱藏,直到200年後的南宋才重見天日,所以不能因北宋靠近事發時間而就認定其真,亦不可因南宋、明遠離事發時間而就粗暴地認定其偽。

有一定道理。

自清朝開始,不斷有學者提出各種質疑和證據,認為趙光義不太可能是弒兄奪權,因為這個“權”根本不用奪,本來就是他的。支援這個說法的強有力證明就是“金匱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