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人物:錢傳瑛、錢元璙、錢元瓘。

6,誰家新娘?

記載909年2月,朱溫選錢傳瑛為駙馬。又說915年2月,朱友貞選錢傳珎為駙馬,將長女壽春公主下嫁。

這裡存在巨大的爭議。但——本書給出了真相:

記載說朱友貞長女壽春公主下嫁給了羅紹威之子羅周翰。魏博節度使羅紹威與朱溫家族關係緊密,羅紹威長子羅廷規娶了朱溫的兩個女兒,次子羅周翰娶了朱友貞的長女壽春公主,三子羅周敬娶了朱友貞的三女兒晉安公主。

壽春公主真忙,一會兒嫁錢傳珎,一會兒嫁羅周翰。

到底是誰?別急,我們翻翻其他史料。您瞧,多翻兩本就是有好處,更亂了——

則記載說906年9月,唐哀帝選錢傳瑛為駙馬,下嫁壽昌公主。當時錢傳瑛在“徐、許之亂”中的表現獲得了唐哀帝的認可,唐哀帝“聞其事而嘉之,尋授兩浙副大使”,然後就選他為駙馬。還記載了唐哀帝的這篇敕文,真可謂是旁徵博引。

並且還明確指出的記載是錯誤的,說它誤將天佑三年記成了開平三年,也就誤將唐哀帝記成了朱溫。還說錢傳瑛同志念念不忘自己的壽昌公主,某日夢到了與死去的壽昌公主線下奔現,醒來後就得了“鬼疾”,不久之後就病亡了。

如此看來,說得有理有據,一本正經。

然而在中,收錄了一篇朱友貞的的敕文,與所引用的所謂的唐哀帝敕文不能說一字不差吧,起碼也是高度契合,在所有關鍵的詞句上則真的是一字不差:

敕文抬頭是“敕吳越國王錢鏐”,文中稱“恭惟先帝與卿,素同盟約”,文末稱“今授傳瑛大同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駙馬都尉,兼加食邑八百戶”。

顯然,批評謬誤的也翻車了。無論是開頭的稱呼,還是文中的客套敘舊,還是末尾的官職爵位,全都指明瞭敕文百分之百出自朱友貞。

早在906年,錢鏐根本沒有被封為吳越國王,他跟唐哀帝的先帝——唐昭宗也算不上什麼革命戰友情。

我們再換個角度,從幾位準岳父和公主的記載逆向推理:

唐哀帝,906年的唐哀帝僅有15歲,死的時候也僅有16歲,根本沒有女兒;那姐妹呢?唐昭宗有11個女兒,其中平原公主下嫁給李茂貞之子,永明公主早薨,剩下的9個公主詳情不明,史書僅存其封號而已,而且這裡面根本沒有“壽昌公主”;

朱溫,有五個女兒。安陽公主和金華公主,先後下嫁羅廷規;長樂公主,下嫁趙巖;普寧公主,下嫁王昭祚;真寧公主,未知;

朱友貞,三個女兒,壽春公主,下嫁羅周翰;晉安公主,下嫁羅周敬;壽昌公主。

中記載說錢傳瑛“梁太祖拜為駙馬都尉……公主未及降而薨,年三十六,敕贈太師”。

如果真是梁太祖朱溫拜其為駙馬都尉,那麼顯然應該是將真寧公主嫁他;而如果是末帝朱友貞拜其駙馬都尉,那麼就應該是壽昌公主。

中朱友貞的敕文是個無可爭議的鐵證,所以敕嫁錢傳瑛的基本可以確定為是朱友貞的壽昌公主。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誤將朱溫的敕文當成朱友貞的呢?不可能,作者有可能被混淆,但正文內容一般不會被篡改,特別是那句“恭惟先帝與卿,素同盟約”,只可能是出自朱友貞之口,因為朱友貞的“先帝”朱溫與錢鏐曾是並肩作戰的好基友。

朱友貞是915年9月23日封次女為壽昌公主,而錢傳瑛同志於913年10月就病逝了。所以合理的解釋是朱友貞選他為駙馬時,還沒給女兒封號。

“梁太祖拜為駙馬都尉”,疑似是筆誤,應為梁末帝。

至此,我們可以大概推理出一個合理的解釋:913年2月,後梁在半年的時間裡經歷了兩次宮廷流血政變,朱友貞登基為帝,為了鞏固政權,朱友貞積極拉攏兩浙錢氏,要與錢鏐結成兒女親家,許諾把次女嫁給錢傳瑛,然而未等籌辦婚禮,錢傳瑛就於10月去世;於是在915年2月,朱友貞又讓錢傳珎當駙馬,完成朱、錢兩大集團的政治聯姻,並於9月23日將次女封為壽昌公主,最後在916年正月,在大將杜建徽的護送下,錢傳珎終於備齊彩禮,來京師喜提壽昌公主。

所以中說錢傳珎去京師迎娶“壽春公主”,也應該是“壽昌公主”的筆誤。

關鍵人物:錢傳瑛,錢傳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