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對此嗤之以鼻,既然大家不同意,那麼這事兒就這麼定了。趙匡胤打算在郊祀完畢後,無限期推遲迴京計劃,賴在洛陽不走了,把遷都做成既定事實。

群臣雖然反對,卻無人敢勸諫。唯有禁軍將領李懷忠冒死勸諫。李懷忠提出了兩個非常實際的問題,一是供饋不便,汴州漕運系統成熟且發達,尚且有過糧食斷供的危險經歷,洛陽遠離糧食主產區,供饋補給將更加困難;二是府庫重兵皆在汴州,萬一他們強烈反對的話……

趙匡胤同樣不為所動。

最後,趙光義出馬,勸趙匡胤不要遷都洛陽。

趙匡胤還是很給弟弟面子的,說:“你們說的對,遷都洛陽確實不妥。好吧,那就繼續往西,遷都長安!”這裡的河南指的是河南府,也就是洛陽。

&n遷都哈薩克,柏林巴黎巴薩羅那……不到紐約不算完!

趙光義跪地磕頭,哥,咱別鬧行嗎?

平復情緒後,趙匡胤收斂怒容,心平氣和地對趙光義解釋道:“我之所以要遷都洛陽,是為了江山永固,依靠山川之險而減少冗兵,減少國家財政開支,效仿強漢盛唐之故事。”

趙光義一句話就把趙匡胤懟地啞口無言,“在德不在險。”

等趙光義退下後,趙匡胤的臉色很難看,長嘆一口氣,對左右說道:“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百年之後,宋江、方臘等“官逼民反”,金人南下,製造“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一切都如趙匡胤的預言。

回看哥倆的這段對話,其中的資訊量非常巨大,甚至有人將其看做“燭影斧聲”的序曲。

從表面上看,趙匡胤堅持遷都的原因是汴州的地理位置不夠理想,地處廣闊的大平原地帶,無險可守,過於脆弱,相比之下,洛陽地處險要,易守難攻,如果遷都洛陽,那麼就可以裁撤一部分軍隊,從而減輕財政負擔,供饋雖然困難,但需求也隨之減少;而且還能在大規模的戰爭中擁有更充分的戰略緩衝。

而趙光義卻上綱上線,以務虛的大道理來回應務實的難題。

還記得李存勖滅後梁的前車之鑑嗎?雙方夾河血戰二十年,李存勖派出一支奇兵,由李嗣源帶團,從今天的山東出發,晝夜疾馳,兩天就出現在汴州城下,完成奇襲,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

趙匡胤對李存勖的故事非常感興趣,頗有研究和見解,對於汴州易攻難守的弊端也有清晰的認識。

不過,關於糧草運輸、軍事防禦等等爭論,還是太過於流於表面。不少人扒出了更深層的政治矛盾——晉王系崛起。

有人說這次遷都之議就是趙匡胤與趙光義的一次攤牌。

趙光義長期擔任開封府尹,在汴州可謂根深蒂固,且群臣在汴州“根本已固,不可動搖”。支援趙光義弒兄奪權的人就認為趙光義頗像後周時的趙匡胤,已經在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且收穫了文武群臣的廣泛支援,在汴州站穩了腳跟,而趙匡胤之所以堅持遷都,就是要避開趙光義的威脅,或者說削弱趙光義對中央的影響。

也有部分觀點認為在這個時候,趙光義已經快要架空趙匡胤,所以趙匡胤不得不逃到洛陽,擺脫趙光義的控制。

最終,趙匡胤頂不住巨大的壓力,選擇了返回汴州,半年後就發生了“燭影斧聲”。

遷都之議,給“燭影斧聲”新增了一絲詭譎,更給“靖康之變”留下了無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