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清朝以前),成年男子是不剃頭的,所以那時候的成年男子都是長髮及腰。次日,當仵作仔細翻看死者的頭頂時,赫然發現死者頭部竟然被釘入一枚長釘,果然是謀殺!

張詠很高興,然後下令把仵作的妻子也請來喝茶。一番誇獎賞賜之後,張詠的態度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瞋目大怒,厲聲叱道:「你要是沒幹過這事兒,你咋會知道這種手段?」

仵作妻子先是一驚,繼而呆愣良久,隨後便對自己的過往供認不諱,原來她也曾用同樣的手法殺死過前夫。

於是,張詠就將這兩位絕頂聰明腦洞大開的女子一同處斬。

這個故事耳熟嗎?沒錯,郭德綱老師將其改編進經典長篇單口相聲《善惡圖》(又名「順天府三案連環二十二條人命」)中,只改了人名和時間,連細節都幾乎是原文照搬。

4,不喜跪拜

張詠最討厭繁文縟節,不喜歡下級對他跪拜行禮,於是告誡屬下,說拜見自己的時候不要下跪,一切禮儀從簡。

如果有人非要跪拜示好呢?那畫面就變得非常有趣了,張詠要麼會不停地跪拜回禮,讓那人尷尬,要麼就破口大罵,讓那人更尷尬。

「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張詠

5,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元老級勳將張永德在懲罰一名犯錯的小校時,致其死亡(笞之至死),被人舉報到朝廷。趙光義下詔治張永德之罪。太祖、太宗最忌諱武將擅權,特別是邊關將領擅殺,又特別是張永德這類功勳舊將,他曾經是趙匡胤的前輩,是前任「殿前都點檢」,因「點檢做天子事件」被外放,這才讓趙匡胤接替了殿前都點檢,繼而兵變奪權。這時候,張永德坐鎮邊關重鎮,手握重兵,又擅殺手下,這不明顯往趙光義的槍口上撞嘛。

當時張詠正在封駁司工作,他將此詔書駁回,並附上自己的意見,說多大點兒事兒嘛,不就是殺個人嘛,陛下讓張永德坐鎮邊關,如果因一個小校的死就治罪於張永德,就會大大削弱張永德的威望,導致其屬下輕慢於他,這樣不利於他帶兵統御。

趙光義不聽,心說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就是要殺一殺武將們的威風。詔書被強行透過。

很快,在張永德部隊中,就有大量下級聯合控告上級的奏章飛來,軍中雞飛狗跳,無人能彈壓。

趙光義開始感到後悔,而張詠則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來找趙光義,「你看看,我之前怎麼說的來著?讓你不聽我的話。」

趙光義讚揚撫慰了他,不過這心裡多少也有點兒……這傢伙誰呀?真愣。

6,宋朝神探

張詠知江寧府時,有位僧人拿著通關文牒前來蓋章,工作人員按照簽發護照的一般流程予以辦理,唯獨張詠目不轉睛地盯著僧人看了半天,然後下令把他拷起來,關入大牢。

眾人不解,一個去西天取經的和尚招你惹你了?你是想吃他,還是想睡他?

張詠升堂審案,問僧人出家幾年。僧人答已經七年之久。張詠冷冷一笑,「那你額頭上的勒痕是怎麼回事?」

堂上頓時鴉雀無聲,和尚大驚失色,隨即將所犯罪行和盤托出。

前文有云,古代男子長髮及腰,通常用頭巾包紮,故而會在

額頭上留下勒痕,如果剃頭出家了七年,那麼勒痕早就消失了。眼前這個「和尚」肯定是剛剛剃頭沒多久,冒用他人度牒文書,這其中必有大案。

據「和尚」供述,自己本與一位僧人同行,半路上見財起意,將那僧人殺死,然後剃掉頭髮,換穿僧衣,拿著僧人的度牒,假冒其身份。

眾人這才欽佩張詠的明察秋毫。

類似的案件還有很多,當時的人們把張詠經手的案子整理成冊,編為《誡民集》,出版發行,一度成為暢銷書。

至此,我們已經對張詠有了初步的認識,此人文武雙全,正義感爆棚,脾氣更爆棚,與我們認知中「唸書人」的形象大相徑庭,感覺更像是諸葛亮+張飛。而且此人還多次受到朝中宰臣如蘇易簡、寇凖、李沆、宋湜等推薦,故而逐漸進入到太宗趙光義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