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章 搖人1(第2/2頁)
章節報錯
宋太祖時,女真人入貢,途徑定安國,其國王烈萬華託女真使者送來書信,與中原大國取得了聯絡,烈萬華向中原大國明確了自己堅定的反遼立場,希望有朝一日能與中原聯手消滅遼國。
趙光義在「高梁河之戰」前,忽然想到了這個深深嵌入敵人腹地的楔子,於是派間諜抄小路給定安國送去詔書,大意是老子決定北伐了,你們在後面搞點事情,配合王師。
據說其國王「得詔大喜」,認為渤海復國指日可待。然後趙光義就喜提了「高梁河車神」稱號。
定安國並不死心,在太平興國六年(981)11月,又託女真使者送來貢品和書信,此時定安國王換成了烏玄明,他重申了定安國堅定的反遼立場,迫切希望與中原大國聯手呈犄角之勢。同時,烏玄明還給趙光義透露了一個好訊息:渤海國舊都——扶余府,剛剛宣佈脫離遼國,加入了定安國,渤海復國運動迎來了歷
史性轉折!這是上天要滅亡遼國的節奏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請中原大國抓緊北伐,我們全力配合!
趙光義龍顏大悅,這不是巧了嗎這不是!在給烏玄明的敕書中,趙光義首先高度讚揚了他們的民族大義和不屈不撓的抵抗精神,並說大宋已經在邊境屯集了重兵,馬上就要動手了,至於具體的行動時間——「大約在冬季」(只俟嚴冬,即申天討)。
但是定安國心有餘而力不足,即便他真想聯合大宋夾攻遼國,那效果不能說是杯水車薪吧,起碼也是毫無卵用。
「霧裡看花」——高麗
唐朝末年,高麗擺脫了中原的控制,「自立君長」,五代時,高麗時常入貢中原,雙方保持著友好的互動。宋初,亦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高麗幾乎每年一次入貢,態度很積極。
然而「高梁河之戰」前,趙光義聯合實力相對弱小的渤海國、定安國,卻沒有聯合實力相對較強的高麗,這是為何?因為趙光義不信任他們,趙光義認為他們是遼國的走狗,屬
於被打擊物件。只因為有一個比高麗還要積極的部族從中作梗,這便是女真。
五代時,女真人便積極向中原進貢求包養,與中原互動頻繁,關係密切。後來,女真使者向大宋打小報告,說高麗人是遼國的走狗,他們狼狽為女幹,摽掠女真人的人口牲畜,侵蝕女真人的生存空間,他們兩個大國合夥欺負俺們這些弱小部族,還有天理嗎?
按照女真人的說法,遼國在一次大規模侵襲他們的時候,高麗為遼國開放了邊境,遼軍才得以從高麗境內迂迴到女真背後。
太宗聞言大怒,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當高麗使者入貢時,趙光義便當面質問其勾結遼國之事,還拿出了女真使者的實名舉報信作為證據,然後勒令高麗把搶來的財產和人口統統還給女真。
趙光義失去了對高麗的信任,擔心他們會洩露夾攻計劃,所以將其排除在了反遼統一戰線之外。
高麗國王得到趙光義的訓斥後,憂懼不已。
一直等到幾年後「雍熙北伐」前夕,趙光義才發來詔書,讓他出兵配合王師。但是詔書中的措辭就沒那麼客氣了,不像是盟友間的盟約,而更像是上級對下級的命令。
高麗國王表示接受出兵命令,並對誤會進行了解釋:
女真人「貪而多詐」,滿口鬼話,請大宋不要先入為主偏聽偏信。高麗否認了遼國「借道」一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遼軍襲擊女真時,女真向高麗求援未果,於是心生怨恨,當時,高麗雖然沒有及時給予女真人軍事幫助,卻收容了兩千多名女真難民,等遼軍走後,高麗還贈送厚禮遣送他們回家。事後女真勸高麗在險要地方修築要塞,以抵禦遼軍侵襲,高麗深以為然,於是就開始動工,不料女真人卻突然對高麗搞了一波無恥的偷襲,大肆劫掠,還把高麗百姓擄走,遷徙到其他地方,給高麗造成了重大損失。然而高麗知道女真與中原大國關係親密,畏懼中原而不敢發兵向女真人討要說法。高麗人忍辱負重,不曾想女真人惡人先告狀,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還請天朝大國明鑑!況且高麗國世修職貢,始終把天朝大國當親爹,又怎會與契丹人勾勾搭搭?這簡直就是對我們的惡意誹謗,氣死我了!
最後,高麗國王提出要派使者去汴州,與女真使者當面對質。
大宋使者表示相信高麗國,並讓他發兵伐遼,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貞。
然而高麗國王卻又以各種理由推遲發兵。大宋使者表示自己必須看見發兵之後才回國覆命,高麗這才極不情願地調兵遣將,做了做樣子。
至於在「雍熙北伐」中的參與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站在地緣政治的角度,遼、宋、女真、高麗的關係其實十分簡單。
雖然有遠交近攻的原則,但高麗與遼國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他要遠交於宋,卻不敢近攻於遼,能與兩國同時維持友好是最優方案,如果非要得罪一方,那他寧可得罪大宋也不能得罪遼國;
實力最為弱小的女真,他的心思也最為複雜。周邊大國之間相互猜忌、衝突摩擦,才是女真人的生存土壤,才是他的價值所在,才會被各大勢力視作地緣楔子,拉攏安撫。而一旦大國關係緩和,那麼女真人就會第一個被當做政治犧牲品,指不定被哪一方納作投名狀。這就是恐怖的「政治壟斷」,大國摩擦的火花,是小國夜空中最閃亮的星。
在大宋經營遼東地區時,這位看似最親密、最忠心耿耿的朋友——女真,恰恰是四處給老大拆臺的攪屎棍。
高麗與遼國的關係非常複雜,後文遼國專題會有詳述。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