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蜀你狠(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總體來說,宋太宗的執政應該在優秀線上。政治上延續了太祖治國的思想,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經濟上採納了謀士們的建議,推進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改革;國家戰略層面,在柴榮、趙匡胤的基礎上繼往開來,先後和平收復閩南、兩浙,又武統了北漢,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徹底終結了
“五代十國”,使歷史進度條正式過渡到北宋。
“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宋史》正史的蓋棺定論——賢君。
當然,也有一點點小瑕疵,比如即位之後迫不及待地改元,比如貶死弟弟趙廷美、逼死侄子趙德昭,再比如
“宋後之不成喪”。宋後之不成喪,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宋皇后在太宗朝受到的一系列不公待遇。
宋皇后是如假包換的的鳳子龍孫,貴族豪門千金大小姐——她奶奶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女兒——義寧公主,她媽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長女——永寧公主,她的爸爸就是宋延渥。
宋皇后17歲時嫁給趙匡胤,被立為皇后。三朝國戚,
“近代貴盛,鮮有其比”。宋太祖駕崩時,宋皇后年僅25歲。太宗即位後,先讓她移居西宮,之後又移居東宮,995年,年僅44歲的宋皇后去世,按理說,宋皇后是太宗的嫂子,可太宗既不給皇嫂成服,也不準大臣們出席她的葬禮,而且不準將她葬於皇陵與太祖合葬,甚至不準將她的牌位放入太廟……面對如此有違禮制的做法,群臣們都保持了沉默,唯獨王禹偁勇揭逆鱗,上疏稱
“後嘗母儀天下,當遵用舊禮”,結果立刻就被趙光義穿了小鞋,貶官外放。
其餘官員更加噤若寒蟬。多說一句這位正直的王禹偁,他是草根出身,9歲能作詩,29歲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仕途,因作《端拱箴》、《御戎十策》,受到太宗的賞識,逐漸平步青雲,成為知制誥,走進了核心權力圈。
然而對於某些人來講,躋身核心權力圈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對公平正義抱有執念的王禹偁同志。
自打進入核心權力圈之後,王禹偁的人生就變得跌宕起伏。991年,王禹偁捲入
“誣告徐鉉案”。徐鉉,南唐吏部尚書,著名文學家,
“三徵南唐”時曾與趙匡胤辯論,把趙匡胤說得理屈詞窮,最後太祖爺惱羞成怒,喊出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乎”的名言,後隨李煜投降大宋,入宋為官。991年遭廬州的一位尼姑誣告而貶官外放到邠州,到了邠州後,徐鉉就染病身亡,享年76歲。
一個尼姑誣告,背後顯然隱藏著一潭深不見底的渾水,朝中群臣避之猶恐不及,唯獨王禹偁挺身而出,為徐鉉辯解喊冤,於是也獲得了貶官外放的待遇。
993年被召回京,不久之後又被外放,然後又被召回;995年成為翰林學士,很快就因為宋皇后鳴不平而再次遭貶官外放;直到太宗駕崩,真宗即位,才又將他召回,復為知制誥,並奉命參與編撰《太祖實錄》,對於如此耿直的人來說,撰寫先帝實錄是個送命題,果不出其然,王禹偁又因直書史事而得罪當朝,又雙叒叕被貶官外放,這是他最後一次被貶,因為幾年後他就病死於任上,再也沒有回到京師,年僅48歲。
蘇軾和歐陽修都對王禹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回到宋皇后的話題上,關於太宗為何如此仇視宋皇后,有多種解釋或者說猜測,比如說擔心宋皇后會威脅他的統治。
畢竟在
“燭影斧聲”時,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而不是召年長的趙德昭,更不是皇弟趙光義,當王繼恩領著趙光義入宮時,宋皇后沒等看清來者何人,就脫口而出
“德芳來了啊?”當看清來人是趙光義時,宋皇后大驚失色,哭道
“我們娘倆的性命就交到你的手中了”,所以後人才以此大做文章。關於
“燭影斧聲”、太宗即位的細節,本身就有多種互相矛盾的記載,以此為基礎來推演叔嫂關係的惡化是毫無意義的。
總之,無論出於何種原因,
“宋後之不成喪”都是宋太宗身上永遠無法抹除的汙點。對宋太宗的批評還集中在軍事方面,批評他不懂軍事,對外戰爭屢屢失利,還被後世冠以
“高梁河車神”的戲謔侮辱性稱號。客觀的說,宋太宗在軍事方面確實犯過重大錯誤,但是——柴榮和趙匡胤也曾犯過相似的錯誤,只不過前兩位運氣好,對手的段位比較低,對局容錯率較高,所以並未喪失前期優勢,後期仍能盤活。
而宋太宗非常不幸地匹配到了蕭太后。柴榮、趙匡胤在鑽石局各種秀,吊足了觀眾們的胃口,結果新主播趙光義一上線,就來了場高階王者局,開局丟一塔,於是觀眾們各種刷屏口吐芬芳……宋太宗下線了,換上了新主播——宋真宗。
很不幸,他的對手仍然是蕭太后。也許宋太宗會對著滿屏詬罵的彈幕嘟囔一句,
&n不如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