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真宗趙恆(第2/3頁)
章節報錯
趙光義對此非常失望,派人給他帶話,最後一句
“父子之情,至此絕矣”等同於宣告其徹底失去了繼承人資格。諸皇子、百官近臣紛紛為趙元佐求情,趙光義流著眼淚說我常讀史書,每見前代帝王子孫不肖者,都為之扼腕痛惜,誰曾想吃瓜竟然吃到自己頭上,小丑竟是我自己,我還整天叭叭叭給人上課呢,你瞅我這犬子幹得這好事,你們誰也別勸了,我也捨不得,但為了國家社稷,我不能徇私!
隨後,趙光義降制,將趙元佐廢為庶人,均州安置。宰相宋琪等連上三章苦諫,說趙元佐並非十惡不赦,誰讓他是精神病呢,否則他不會幹這事兒的,精神病人不是完全行為能力人,是要酌情從寬處理的嘛。
最後,趙光義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將趙元佐召回京師,幽禁於南宮。
皇長子趙元佐是最早的準皇儲,因
“趙廷美案”而精神失常,最終因
“楚王宮縱火案”徹底失去儲君身份,淘汰出局。2,
“沉默羔羊——趙元僖”趙光義次子,初名趙德明,後改名為趙元佑,皇長子趙元佐被廢后,改名為趙元僖。
趙元僖
“姿貌雄毅”,長得很帥,相貌非凡;性格則是沉靜內斂、沉默寡言;工作能力方面則是老成練達,沉穩持重。
在趙元佐被廢后,老二趙元僖被任命為開封府尹、兼侍中,加中書令。
首都市長,前文說過,這是儲君的標配,所以一般認為從這一刻起,趙元僖就順次成了準皇儲。
趙元僖做了五年開封府尹,
“政事無失”,工作能力得到充分肯定。現實中,喋喋不休的人未必不真情實意,沉默寡言的人未必不包藏禍心。
趙元僖沉默寡言的背後未必是真的老實木訥,他的人生起伏處處透漏著心機。
傻面賊心,貌似忠厚,內藏奸詐。比如
“楚王宮縱火案”,截止到重陽節宴會結束,一切都很正常,可趙元僖偏偏就碰巧路過趙元佐家門口,又偏偏碰巧想進去串門,又偏偏碰巧無意間洩露唯獨趙元佐未受邀約的事,而趙元佐又偏偏因此受刺激而在晚上放火焚燒王宮,然後因此被廢為庶人。
“楚王宮縱火案”的最大受益人又碰巧就是趙元僖。回頭問一句,趙元僖順路探望大哥,真的是無心之舉嗎?
當上準儲君之後不多久,趙光義就迎來了
“雍熙北伐”的慘敗,不願認輸的他準備擼起袖子跟遼國拼了,即前文提到的趙光義打算全國總動員,在中原地帶大肆招募農民入伍。
群臣紛紛上疏反對,這時候趙元僖也上疏表示反對。趙光義終於還是冷靜下來,恢復了理智,取消了這次荒唐的總動員令。
換個角度看問題,趙元僖已經與群臣坐在了一條板凳上,或者,再危言聳聽一點:群臣與儲君同心,而與皇帝異心。
又巧了,一個多月後,被外放的硬核大神趙普入朝覲見,趙元僖立刻上疏,說趙普同志是久經考驗的革命老同志,值得信任且能力出眾,最好委以重任。
這裡就要稍微複習一下
“雍熙北伐”中與趙普相關的內容了:“雍熙北伐”與趙普的關係就是——沒關係。
當時趙普被貶官外放,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被排除在核心權力圈之外,已經長期
“靠邊兒站”了。趙光義在謀劃
“雍熙北伐”前,根本沒有找趙普商議。既然戰爭失敗了,那麼趙普可算逮住理了,你看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吧?
誰讓你不徵求我的意見的,淨聽朝中那些奸臣小人嚼舌根,跟那幫蟲豸怎能振興我大宋?
趙元僖適時遞上奏章,把趙普比作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賢臣,稱趙普是
“開國元老”,是
“聖朝之良臣”。於是,在趙元僖的力推之下,趙普第三次入朝拜相,重回政壇巔峰。
趙普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三度拜相,且創下了十年獨相的傳奇經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趙元僖是促成他第三次拜相的關鍵人物,從這個角度來看,趙元僖已經與趙普所掌控的文官集團完成了深度捆綁。
很難說趙普究竟有沒有投桃報李,但文官集團接下來的一番操作卻好心辦了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