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章 蜀你狠(上)(第2/2頁)
章節報錯
趙光義連忙將奏章分別交付給李繼隆、王繼恩,讓他們便宜行事。2月,趙光義才得到了李順攻佔成都府、改元建國之事。
趙光義痛心疾首,說想不到川蜀民賊竟然如此囂張,看我不滅他丫的!
遂派雷有終、裴莊為峽路隨軍轉運使,劉錫、周渭為峽路西至西川隨軍轉運使,大將王杲率兵直趨劍門關,尹元率兵走峽路,水陸並進,兩路人馬均由主帥王繼恩統一指揮。
李順派數千人攻打劍門關,當時劍門關只有數百老弱病殘孕,形勢對官軍極為不利。
監軍上官正同志視死如歸,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戰前演講,士兵們士氣高漲,發誓以死報國,出關迎戰。
正巧成都監軍宿翰從成都方向突圍而出,正率領部下投奔到劍門關,於是立刻投入戰鬥,與上官正兵合一處。
李順賊軍並不知道這是誤打誤撞而來的一支潰軍,還以為是朝廷派來了天兵天將,頓時驚潰不能止,除三百餘人狼狽逃回成都外,其餘賊軍遭團滅。
三百多潰軍湧入城中,極大打擊了賊軍士氣,李順大怒,將他們全部綁赴城外斬首示眾;大宋朝廷得到劍門關捷報後,立刻提拔上官正為劍州刺史、充劍門兵馬部署,提拔宿翰為昭州刺史。
劍門關對川蜀的重要性已經毋庸贅述,大宋非常擔憂劍門關失守,而李順對劍門關的重視程度顯然遠遠不足。
4月,王繼恩先攻克劍州,又克綿州、閬州、巴州,官軍節節勝利,賊軍勢力被擠壓進成都。
王繼恩一口氣攻克了成都,擊破賊眾十餘萬,擊斃三萬,生擒賊首李順。
在王小波、李順舉事之初,知梓州張雍未雨綢繆,新募四千餘兵,日夜操練,增強兵力;伐山木為竿,銷銅鐘為箭鏑,紐布為索,趕製守城器械;將綿州金帛運抵城中,用作軍費;派人到朝中搬請救兵。
在敵人抵達前,張雍已經做了充分的戰爭準備。不久之後,果然有二十萬賊軍直奔梓州而來。
張雍與監軍盧斌登城觀察,發現城外賊兵竟然全是老弱病殘孕,而且身無鎧甲,簡直就是移動的軍功。
盧斌大笑,打算出城迎戰。張雍立刻制止,說這很明顯是誘敵之計,其後必有精銳伏兵,何況城中吏民人心動搖,一旦我軍首戰失利,必然會有人變節投敵,到時候賊軍裡應外合,吾城危矣!
話還沒有說完,果然有守軍登上了望塔,向外喊話,意思是想臨陣投降。
張雍立即將他們斬首示眾,以安軍心。賊軍以雲梯、衝車晝夜不停地攻城,張雍
“發機石碎之,火箭雜下”,雙方都是按套路出牌。第一階段的全面進攻失利,賊軍轉入第二階段——重點進攻,將所有攻城器械集中到了城池的西北角,準備以此為突破口。
張雍不僅知兵事,更知人心。他對部下說道:“抓緊做好出戰準備,我要出東門擊賊!”不一會兒,五百步騎兵在城東門集結。
城外有山,名叫牛頭山,山上可以俯瞰城內一部分景象。賊軍早已派人在此觀察城內舉動,守軍在東門的集結被賊軍盡收眼底,而且賊軍也已經從線人那裡得到情報,說張雍親口下令要出東門擊賊。
於是,賊軍把最精銳的一萬多人埋伏在牛頭山下,只等守軍從東門出來送人頭。
戰爭的魅力就在於能否預判敵人的預判,張雍成功預判了賊軍的預判。
優秀的獵人總以獵物的形象出現。在城東門虛張聲勢的同時,張雍招募了一百敢死隊,偷偷從城西北角縋城而下,一把大火將賊軍的攻城器具焚燒殆盡。
賊軍氣急敗壞地發動了數次強攻,而在缺乏攻城器具的情況下,強攻無異於送死。
果然幾輪強攻下來,賊軍傷亡慘重,未取得任何成果。幾天後,天色忽然大變,烏雲蔽日,白晝變黑夜,同時北風狂作。
圍城的賊軍大喜過望,於是乘風縱火,集中力量攻擊北門。張雍與監軍盧斌披堅執銳,衝在前線,矢石交錯,毫不退縮。
梓州推官陳世卿,精通射術,據記載,他負責守衛一面城牆,親手射殺數百人。
守軍的兵力應該不足一萬,而賊軍的兵力多達二十萬,總之,兵力對比非常懸殊。
雖然賊軍屢屢失利,但人海戰術的威力還是不容小覷的。久之,不少將士意志動搖,紛紛產生了投降的想法,還試圖勸說陳世卿一同棄明投暗。
陳世卿大義凜然,說食君祿當思報君恩,我發誓以死報國!隨後建議張雍把這些意志不堅定的人派出去呼叫援兵,留在身邊也是禍害。
張雍從之。圍城80多日後,王繼恩率領的援軍趕到,賊軍才潰散而去。
盧斌率部追殺,俘虜兩萬之眾,破賊數萬,解閬州之圍,斬殺三千賊軍,又收復蓬州。
李順正月入據成都,改元稱王,至4月兵敗被擒,前後總共一百多天,張雍固守梓州80多天,牽制著二十餘萬賊軍,為平定這場叛亂立下了汗馬功勞。
太宗趙光義特意降下詔書點名褒獎,自張雍以下各有封賞不必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