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元悲憤交加,盛怒之下喊出

“先滅遼國,再滅大宋”的虎狼之詞。

“我劉繼元就是餓死,死外邊,從太行山跳下去,也不會吃你們遼國一點東西!”——劉繼元

“真香!”——劉繼元976年,大宋兵臨太原城下,鐵血硬漢劉繼元遣使求援。

景宗派耶律沙和戴罪立功的耶律敵烈馳援,隨後大宋變天,太祖駕崩、太宗即位,趙光義召回了北伐軍。

北漢頗為僥倖地絲血存活。宋遣使告哀,遼亦遣使弔唁、賀即位。這點小衝突嘛,純屬誤會,怎麼可能破壞親密無間的宋遼關係呢?

以大局為重。在隨後的幾年裡,逢年過節,宋遼都會互遣使者問候,互動緊密。

978年冬天,遼國使者耶律呼圖完成對宋訪問工作,返回遼國,在向景宗彙報工作的時候,耶律呼圖警告說大宋必取北漢,請做好應對工作。

對此,韓匡嗣大不以為然,

“你怎麼知道?趙光義告訴你了?”耶律呼圖回答說這還用問?四方僭偽之國已經被宋悉數滅掉,如今只剩北漢,而大宋正秣兵歷馬、整軍備戰,難道不是要滅掉北漢嗎?

“胡說八道!”韓匡嗣認為宋遼兩國的親密關係來之不易,豈能聽風就是雨?

在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情況下,貿然開展軍備競賽、以大宋為假想敵,豈不友邦驚詫?

呼圖,你不是呼圖,你是糊塗!在韓匡嗣的阻撓之下,遼國果然對大宋的備戰熟視無睹,

“卒不裝置”。與此同時,趙光義下達了出兵北漢的命令。這次,輪到大遼國友邦驚詫了。

景宗不禁嘆息說呼圖一點兒也不糊塗,他的見解遠在韓匡嗣和我之上啊!

隨後就派撻馬長壽緊急出訪大宋,

“何名而伐漢也?”卑微的姿態、十足的誠意,換來的卻是趙光義毫無禮貌的挑釁和恐嚇:“北漢欠揍,所以揍他。你別管,咱合約如故;你要管,我連你一塊兒揍!”北漢呼叫遼國,

“都什麼時候了,還沒認清現實,抱有幻想呢?趕緊派兵支援呀。”景宗再派耶律沙、耶律敵烈支援太原前線,又加派耶律斜軫、耶律抹只作為接應;同時派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乙室王撒合駐軍幽州,防備宋軍聲東擊西;隨後又派耶律善補繼續支援太原前線。

耶律沙與耶律敵烈等與宋軍激戰於白馬嶺,耶律敵烈陣亡,完成了自我救贖。

隨著遼軍的敗退,北漢終於亡國入宋。然而志得意滿的趙光義並未停下征戰的步伐,本著

“來都來了”的精神,奮滅漢之餘威,揮師東進,果真對幽州發起了攻擊。

屯駐在幽州的耶律奚底、乙室王撒合等前往阻擊,失利於沙河,宋軍乘勝包圍幽州。

耶律沙、耶律斜軫等也從太原戰場抽調到了幽州戰場,並立刻投入戰鬥,勉強穩住了頹勢。

趙光義對於幽州志在必取,將幽州重重包圍。宋軍攜

“北定三關”之威名,乘吞併北漢之新銳,幽州軍民恐懼不已。宋軍雙管齊下,在巨大的武力威懾下,不斷用盡各種辦法招降,瓦解守軍鬥志。

此舉很奏效,不少遼軍將領偷偷出城,投降宋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及時與外界取得聯絡,提升士氣,後果不堪設想。

遼南京留守韓德讓與部將劉弘親自登上城牆,一方面是指揮戰鬥,而更重要的任務則是防止己方人員變節投降,韓德讓24小時不下城牆,但仍然無法提高日漸低落計程車氣。

來援的耶律學古無法突破宋軍的外層包圍,冥冥之中他想起一位幽州前輩——劉仁恭,

“挖地道!”最終,耶律學古透過挖地道的方式進入城中,堅定了守軍的鬥爭意志。

晚上,宋軍組織了三百人的敢死隊,在夜色的掩護下爬上城牆,耶律學古率部將其殲滅。

聽聞幽州旦夕不保,耶律休哥主動請纓,率部奔赴幽州前線。當時正值傍晚,耶律休哥命部隊每人手持兩把火炬,以為疑兵之計,與耶律斜軫左右奮擊,耶律休哥身披三創猶力戰。

城中的耶律學古得知援軍趕到,立刻出城列陣,擂鼓吶喊,以助軍威。

宋軍由此而敗,地點是高梁河。這就是

“高梁河之戰”。實際上此戰誕生了兩個

“車神”,一個是乘驢車而走的趙光義,另一個則是重傷不下火線的耶律休哥。

據記載,耶律休哥在激戰中身披三創,宋軍潰散後,耶律休哥

“創甚,不能騎”,但他依然

“輕車追至涿州”,繳獲大量戰利品。事後遼國人總結經驗教訓,其中一條非常引人深思,那就是趙光義也許是急於建功立業,在圍攻幽州時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