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或發明。乍一看,女裡、高勳身上的故事似乎是自世宗朝以來司空見慣的事,

“愛我的人傷我最深”,翊戴功勳們處心積慮地想要推翻自己擁立的新君。

但是景宗朝的情況卻大不一樣,它是披著世宗、穆宗朝政鬥外衣的太祖、太宗朝核心,說人話,就是

“帝黨”與

“後黨”的博弈。這裡有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保寧八年。這一年的2月,遼國翰林學士們收到一條工作指示,

“書皇后言亦稱‘朕’暨‘予’,著為定式”。也就是說,皇后以

“朕”自稱。至此,一個終極boSS終於露出了冰山一角,這便是蕭思溫的三女兒、景宗的皇后——蕭綽,也就是

“楊家將”故事中的

“大遼太后蕭燕燕”。以蕭綽為核心的

“後黨”經過慘烈的角逐,脫穎而出,對其他勢力形成了碾壓優勢,遼國

“國運”從此結束了低位震盪,開始在

“後黨”的帶領下昂揚向上。蕭思溫是研究這一時期的金鑰匙,透過對其族系的描述,已然可以窺探他與遼國各大貴族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也許蕭思溫在文治武功方面確實不足,但他在人脈資源的運作方面絕對是一位老司機,例如舉薦耶律斜軫、庇護韓匡嗣。

耶律斜軫,前文已經多次出現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在對宋作戰中屢立奇功。

起初,耶律斜軫並未獲得重視,正是由於蕭思溫的大力舉薦,耶律斜軫才得以走上歷史舞臺,併成為景宗朝一代名將。

蕭思溫對耶律斜軫有知遇之恩。韓匡嗣,遼國開國元勳韓知古第三子。

唐朝末年,年僅6歲的韓知古被

“斷腕太后”述律平的哥哥擄走,隨後作為述律平結婚時的陪嫁一起到了迭剌部的耶律氏。

韓知古聰明好學,漸負盛名,求賢似渴的耶律阿保機就將這位漢人奴隸當成自己的智囊,韓知古的命運從此驚天逆轉。

韓匡嗣善於醫術,成為

“斷腕太后”述律平的私人醫生,述律平將他當做侄子來對待,寵愛有加。

穆宗時,耶律喜隱謀反,其父耶律李胡、韓匡嗣均牽扯其中,李胡因此死於獄中,喜隱被關入大牢,而韓匡嗣則是

“置不問”。事後,韓匡嗣自覺地辭官回家反省,在這期間,他與景宗越走越近。

這也呼應了前面的一個觀點:景宗非常喜歡拉攏皇帝身邊的人,例如弼馬溫和御醫。

在景宗朝,韓匡嗣多次犯下嚴重過失,然而卻都在

“後黨”的庇護下轉危為安。蕭思溫與韓匡嗣關係緊密,蕭思溫的女兒蕭綽與韓匡嗣的兒子韓德讓更是關係緊密,當時已為

“蕭太后”的蕭綽與韓德讓之間的緋聞不僅在遼國婦孺皆知,在大宋也是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

把蕭思溫的關係網放回穆宗朝,再挑出幾件事羅列出來:大女婿耶律罨撒葛,二女婿耶律喜隱;好朋友韓匡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