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敵烈也造反了,似乎也不止一次,雖然謀反被執,卻得到了寬大處理,不僅被釋放,還得到了重用,並最終在對宋作戰中為國捐軀,用寶貴的生命成功贖罪。

這位「宣徽使耶律海思」的來頭也不小,他是耶律釋魯的庶子,耶律釋魯是耶律阿保機的親三大爺。論起輩分,穆宗耶律璟要管耶律海思規規矩矩地叫一聲「爺爺」。

耶律海思很受太宗耶律德光的器重,提拔他當了宣徽使。在「祖孫爭權」中,耶律海思作為世宗耶律阮的使者,負責與太后陣營談判溝通,與其對接的就是耶律屋質,所以在世宗即位後,耶律海思獲得了一個美差——「領太后諸局事」。顯然,穆宗即位後,動了耶律海思的乳酪,成為他謀反的誘因。

遼國君主真的繼承了太祖阿保機的寬大胸襟,謀反未必是死刑,對這些耶律們的造反,往往是批評教育、下次繼續。

這不是玩笑,除了耶律敵烈,還有不少符合「下次繼續」的,比如應歷三年的這次謀逆案中的主角:耶律宛(耶律李胡之子)、耶律罨撒葛(太宗次子)、耶律化葛裡(耶律寅底石之子)、耶律奚蹇(耶律寅底石之子)。

案件本身很簡單,但涉案人員可都不簡單:

耶律李胡

不用多說,太祖第三子;耶律寅底石是太祖的親弟弟,論輩分,化葛裡、奚蹇是穆宗的叔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耶律寅底石也是「諸弟之亂」中的領銜主演,多次造阿保機的反,他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劉哥、盆都、化葛裡、奚蹇。眼熟嗎?沒錯,這四個兒子全都不辱門風,在造反事業上百折不撓:

劉哥和盆都在世宗朝參與了耶律天德(太宗第三子)、蕭翰的謀反,被捕後死不承認,然後就被釋放。劉哥隨後計劃單獨行動,行刺世宗,被捕後仍舊不肯承認,還發毒誓,結果被釋放後果然應驗了誓言,背上生疽而死;而盆都則再接再厲,在「火神澱之變」中與耶律察割勾結,最終喜提凌遲。

如今,化葛裡與奚蹇又捲入到耶律宛的謀反案中,哥倆繼續發揚死不承認的光榮傳統,果然又被無罪釋放(飾辭獲免),然而短短半年不到,再次謀反,終於喜提死刑。

父子五人,人均造反3次,全都不得善終。

耶律寅底石一家並不孤獨,陪伴他們的還有耶律李胡一家

耶律李胡在「祖孫爭權」的鬥爭中失敗後,就與母親「斷腕太后」述律平一起遭軟禁,當時也是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但他的「謀反」頗具爭議,一般認為是世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胡當時謀反的可能性非常小。

李胡有兩個兒子:長子耶律喜隱,次子耶律宛。

這一次(應歷三年10月)被捲入謀反案的就是次子耶律宛,然而兩個多月後的應歷四年正月,耶律宛及耶律罨撒葛就被釋放了。耶律宛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從此之後改過自新,沒有再犯上作亂。

與耶律宛的回心轉意不同,大哥耶律喜隱不忘初心,在造反的道路上千錘百鍊。應歷十年(960)10月,喜隱謀反,事洩被捕,供詞牽扯到了他爹耶律李胡,並最終導致耶律李胡死在獄中,真坑爹了。然而穆宗竟然將喜隱無罪釋放,而且還親自為他鬆綁,放虎歸山。與先前的劇本一樣,喜隱認真總結失敗的教訓,然後再次謀反——失敗——下獄。

這一次,穆宗沒有釋放他,但也沒有殺他,喜隱就一直被關在監獄,直到幾年後穆宗遇弒,景宗即位。

新君登基,照例大赦天下。喜隱一聽換了皇帝,大喜過望,讓獄卒給自己摘下手銬腳鐐,然後直奔金鑾殿,找小侄子聊天敘舊。景宗是世宗耶律阮之子、耶律倍之孫,耶律喜隱是耶律李胡之子,比景宗大一輩兒。

沒想到景宗大怒,怒斥皇叔:「你是罪犯,竟敢越獄?」隨即下詔處死獄卒,然後再次把耶律喜隱關入大牢。等過了一段時間後,景宗還是將喜隱赦免,不僅如此,還把皇后的姐姐嫁給他,叔侄倆又成了連襟。

可即便是這樣,也沒能改良耶律喜隱深植骨髓中的叛亂基因,管你穆宗、景宗,不造反我認你當祖宗!耶律喜隱在三年之後謀反——失敗——下獄,然後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景宗又將他釋放。

又過了三年,景宗提拔他為西南面招討使,耶律喜隱工作出色,逐漸收穫了景宗的好感,於是……三年之後,耶律喜隱又謀反了……

景宗麻了,說好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都十年了,沒完了是吧?下令將自己的這位叔叔姐夫戴上手銬腳鐐,囚禁於祖州(耶律氏龍興之地,祖墳所在地)。

有些人的造反是BUFF,有些人的造反是BUG,耶律喜隱屬於兼而有之。按理說,事情發展到今天,喜隱就該像他的父親耶律李胡一樣,在祖州囚禁至死,不會再有機會謀反了。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老奶奶不願過馬路,小朋友非要扶她過馬路。有人要幫他造反——有二百多漢軍降卒忽然起義。

起義不要緊,關鍵是這二百多人還特別富有政治頭腦,他們打算擁立耶律喜隱。耶律喜隱可是耶律李胡的長子啊,耶律李胡當初可是皇太弟啊,是大遼皇位的法定繼承人,所以四捨五入,耶律喜隱就是大遼國的真命天子啊!

只可惜祖州監獄院牆太高,宋軍降卒劫獄失敗。宋軍降卒靈活轉變思路,放棄劫獄,退而求其次,決定擁立喜隱之子——耶律留禮壽。留禮壽是喜隱之子,四捨五入,也可以是遼國真命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