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還須看主人。打了契丹爹的狗,就要給契丹爹有所解釋。劉繼元不斷遣使到遼國進貢,以重金賄賂。

在此期間,劉繼元加強了內部團隊的打造,清洗了一大批前朝遺老和漢室宗親。這也是劉繼元飽受詬病的汙點。道理很簡單,他居然敢殺手足兄弟!太不政治正確了,太不宋朝了,當然要被北宋史官口誅筆伐,罵他全家。

比如他殺了堂兄弟(其實是表兄弟)劉繼欽。劉繼欽是劉承鈞的侄子,劉崇的親孫子。當年張昭敏的那番話深深刺痛了劉崇的外孫——劉繼元,也時刻提醒他,今天他們能擁護劉繼文,明天他們就能擁護劉繼欽,後

天還可能擁護其他劉氏子孫。於是劉繼元向這些漢室宗親們揮起了屠刀,在王莽之後又上演了殺劉八百戶、滅劉三千里。

早在劉繼元即位之初,就拿自己的亡妻段氏做文章,說段氏不是病亡,而是被自己的養母——劉承鈞的郭皇后毒死,以此為藉口將郭皇后殺死,然後汙衊劉氏子孫是同謀,將劉氏子孫屠戮殆盡。

劉繼欽因手握禁軍兵權,所以暫時不是「同謀」。為求活命,劉繼欽主動交出兵權,表示自己無意爭奪皇位,然而劉繼元還是在三年後將其殺害。

我們來統計一下他手中的劉氏亡魂:

劉崇有十個兒子,除了劉贇、劉承鈞之外,見載於史冊的還有劉承鎬、劉承錡、劉承錫、劉承鍇、劉承銑。其中劉承鎬、劉承錡和劉承錫三人最賢,劉繼元將他們三人囚禁,不出一年就全部殺害,剩下的叔叔們除了劉承銑之外也沒能逃出魔掌,全部誅殺。劉承銑有先見之明,一直裝瘋賣傻,成功騙過了劉繼元。

史官評價道:

「鎬、錡、錫、銑賢足亢宗,繼文、繼欽才堪禦侮,孝和(劉承鈞)舍昆從之群英,立異姓以為後……實有以自取之矣。」

劉承鈞的弟弟們很厲害,侄子們也很厲害,可他卻偏偏把皇位傳給「兒子」,最終導致自己支脈斷絕,丟掉江山社稷,活該,自找的!

翻譯翻譯,翻譯成北宋版:讓你傳給兒子而不傳弟弟,活該!

夠直白了吧?

有一說一,在手足相殘方面,劉繼元並非獨一份。劉繼恩有位親弟弟,我們權且稱之為「薛二寶」吧,同樣也被舅舅劉承鈞收做養子,賜名劉繼忠。劉承鈞病重期間,郭無為將諸位劉氏宗族盡數外放,劉繼忠領到了去忻州的車票,但劉繼忠聲稱自己患有「關節胃」(冷痼病),不耐嚴寒,非要留在太原調養。

劉繼恩責其觀望,下令讓他趕緊滾蛋。劉繼忠表現得非常抗拒,於是就被縊殺了,給他留個全屍,是劉繼恩最大的仁慈了。

只不過劉繼恩在位僅僅60天,只來得及殺了親弟弟,而範圍更廣、人數更多的劉氏宗族就只能忍痛留給劉繼元了。

劉繼元對劉氏宗親揮舞屠刀,對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展開了清洗,透過血腥的手段快速鞏固了自己的絕對權威。

這就是史官口中的「殘忍好殺」。

不久之後,契丹與大宋和解,還用命令的口吻讓劉繼元與大宋冰釋前嫌握手言和。劉繼元終於等到了擺脫遼國控制的契機,他表現得痛心疾首,大罵契丹,盛怒之下揚言要先滅契丹、再滅大宋。

在親信馬峰的勸諫之下,劉繼元終於控制住了「怒火」,沒有真的出兵伐遼,卻也藉此機會與遼國劃清界限。

當然,「劃清界限」翻譯過來就是合法地啃老。兒子不再孝敬爹了,但爹還得養著兒子。劉繼元的政治手腕簡直登峰造極。

縱然劉繼元具有政治家的冷血無情和爐火純青的權術手腕,在絕對力量面前,任何技巧都是徒勞。腐螢之光豈可與皓月爭輝?宋太宗用碾壓優勢將其滅亡。

不以成敗論英雄,亡國之君不一定都是昏庸無能之輩,比如後蜀孟昶,前文亦有他扳倒託孤重臣的精彩故事,其所表現出的智慧不亞於除鰲拜的康熙。如今回顧了劉繼元短暫的執政生涯,也不難看出他的智慧和膽魄,個人認為劉繼元在皇帝圈兒裡起碼是中上水準。

宋太宗趙光義終於結束了「十國」,集齊了最後一個亡國之君。趙光義對待亡國之君是什麼態度呢?

趙光義曾對左右近臣提到過「樂不思蜀」的典故,對司馬昭的做法甚為鄙視,說亡國之君或多或少都有昏懦之處,不然得話,豈能被你俘虜?人家既然服軟了,認錯了,你司馬昭為何還要以「何

乃似郤正之言」戲辱人家?隨後趙光義就表示即便是像人民公敵劉繼元這樣的頑固分子,我都能厚待於他,唯恐不能安撫他。

趙宋對亡國之君的確做到了寬宏大量(李煜除外),體現了大國應有的胸懷。

有史書記載說劉繼元投降後,先前被外放的劉繼文仍佔據代州,在契丹的援助下拒不投降,堅持抵抗,兵敗後逃往契丹。但更多的資料記載劉繼文是在劉繼元投降之前就逃到契丹的,不存在堅持抵抗這麼一說,比如《遼史》就明確記載說5月劉繼文、盧俊逃到契丹,6月劉繼元才投降。

在劉繼元投降後,就沒人繼續抵抗嗎?別忙,還真有,此人也是劉承鈞的養子,名叫劉繼業。

劉繼業堅持抵抗,且指揮得當、應對得法,竟讓宋軍吃了點兒小小的苦頭。趙光義久聞此人大名,想要他為自己效力,就下令停止進攻,讓劉繼元給他寫信勸降。讀完劉繼元的勸降信,劉繼業在城頭上悲慟大哭,「臣等皆願死戰,陛下為何先降?」向著北面行再拜大禮,隨後奉主公之命,繳械投降。

一國易得,國之棟樑難得。趙光義非常欣賞劉繼業,撫慰良久,隨後復其本姓——楊,並且摒棄了具有濃郁北漢元素的「繼」字,止名業,於是劉繼業就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楊業。

再到後來,他和兒子們的名號婦孺皆知——楊家將。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