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後主李煜(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和誤以為這是南吳末代皇帝楊溥所作。這就有點兒殺人誅心了,如果楊溥看到李煜的下場,應該會頗感欣慰,“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在亡國長鏡頭中,昇州被攻克的時候,李煜還在進行文藝創作,後來終於有機會將那首補全: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菸草低迷。爐香閒嫋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李煜的國後酷愛梅花,二人將梅花移植在瑤光殿之西,然而未等開花,大周后便不幸病逝,花開時,李煜觸景生情,睹物思人,於是大筆一揮,一首誕生:
“殷勤移植地,曲檻小欄邊。
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
阻風開步障,乘月溉寒泉。
誰料花前後,蛾眉卻不全。
失卻煙花主,東君不自知。
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
沒有經歷過生活的拷打,就不會成為詩人。比如仕途不順的遷客騷人們,再比如遭受亡國之痛的李煜同志。
此前,李煜的作品多是風花雪月,描寫豪華奢侈的宮廷生活、男歡女愛等,總之就是有錢人的生活都是樸實無華且枯燥乏味的,而在他亡國被俘之後,藝術水平明顯有了質的飛躍。孟昶、劉鋹等都曾附庸風雅,寫詩填詞、譜曲等,李煜起初與他們無異,但亡國之後,李煜立刻從“票友”一躍成為“大師”。
其實李煜的這個階段僅有兩年半,從976年正月到978年7月,而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或者說我們語文課本上收錄過的李煜詩詞,基本都是這兩年半的時間裡創作的。
在這兩年半的時間裡,李煜終日以淚洗面,用詩詞記錄著亡國之後的屈辱生活: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裘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978年七夕佳節,李煜的生日晚宴上,南唐的諸妃嬪宮女為他慶生,席間大家賦詩填詞,但曲調卻越來越悲涼。李煜填了一首: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很多人認為這是李煜的絕命詩,因為當天晚上,李煜含淚填完這首詞,歌姬邊唱邊哭,在場的所有人也是邊聽邊哭,後來大家索性抱頭痛哭,聲音傳到了外面,恰巧被過路的宋太宗聽見,其中“小樓昨夜又東風”、“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惹得太宗怒不可遏,於是派人將李煜毒殺。
汴州是亡國之君集散地,柴宗訓、高繼衝、周保權、孟昶、劉鋹、錢弘俶……基本都得到了善終,為何偏偏容不得李煜?